钱从哪里来
发布于 2022-09-30 12:23:12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经济体系的本质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哈耶克认为经济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中的知识利用问题。
一、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类:
1、科学知识与原理
2、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特殊情况的知识。
哈耶克解释,每当我们说起知识,往往会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讲的是科学知识,高大上的、书本里面的知识。
其实这仅仅是知识的一小部分。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数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获得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信息,哈耶克也称之为“知识”。
在不同行业中,对技能的掌握,对人的了解,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对特殊情况的了解,这些同样重要但未经组织起来的“隐性知识”,它们在一般意义上甚至不可能称为科学的知识。
这些知识分散在千千万万不同人的脑海里,没有一个人能掌握全部信息。
但正是这样,每个人实际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因为每个人都掌握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去创造财富,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体做出,或由他积极参与做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
例如:一个依据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交易员,或者其全部知识几乎就在于知道一种即时机会的地产中介,或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人们,他们都是以别不知道的对一瞬即逝信息的及时了解,在社会中产生作用的。
己学到的“抽象规律”去帮助自己更快地获得“具体信息”,要通过具体的小事情、小目标,像完成一个个小项目那样,不断获取具体信息,躬身入局,不断运用具体信息,再通过不断地总结,反馈给抽象规律,从而修正或者微调我们对抽象规律的理解,更好地指导以后具体知识的获取过程。
我们想赚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背后的东西——资源、产品和服务。
众多参与者各自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大量知识,分散在不同经济个体中。知识的高度分散使经济计划成为必要。
哈耶克认为计划体制有三种:即中央计划、分散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行业计划,即垄断,这些体制的效率取决于哪种体制能更充分利用知识。
由于知识障碍,中央计划往往不能做出有效决策,只有依靠分散计划才能保证特殊情况的知识迅速得到利用。
同时,社会经济问题总是来自变化,分散计划也不能仅仅依据关于直接情况的有限知识做出决策,这又产生了如何传递别人信息的问题。
哈耶克认为分散信息通过价格机制传递,价格体系是信息传递的媒介,通过价格体系的传导作用,社会分工与资源协调成为可能。
用一个简单而常见的例子,来弄清楚价格体系的作用。
假设市场上石油近期出现了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上下游立即会有连锁反应,供应商们开始寻求新的原油进口途径,只要部分人了解到由此产生的新缺口,转而寻求其他来源来填补这个缺口,则其影响就会迅速扩及整个经济体系。
多出来的钱,主要是三个因素造成的:自然资源、劳动和技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投入智慧和劳动、发展创造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公司为单位而创造的。
「钱最终去哪儿了」
投资理财不是一件非常抽象的事情,投资就是把钱扔到一个非常真实的、希望用这笔钱创造更多财富的组织里。
不管某种产品被包装成什么样、名字叫得多么好听、由什么大牌公司出品或者销售,我们都应该去关心钱最终放在哪儿了,它获得回报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满足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常识与公理。
《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价格,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
交易成本又叫交易费用,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看来,市场交易过程是要支付代价的,价格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时,市场交易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因为交易人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因此就需要谈判履约、甚至诉诸法律,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交易成本。
比如说装修房子时,我需要跑家装市场去寻找合适的地板,找到满意的产品之后需要货比三家,还需要讨价还价,在签完合同付完定金之后还得再检验产品的真伪,当铺设出现问题时需要找他们来解决还可能出现纠纷。
整个过程中间,我不只付出了购买地板的成本,还有大量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交通成本、信任成本等,这些成本因交易而产生,就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个非常基础和普适的概念,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存在于经济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经济是交易的总和,交易是经济的最小单位
经济是由一个个交易组成的,所有的交易构成了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充满了交易,购物是交易、打工赚钱是交易、读书培训是交易、去医院看病也是交易、买书是交易、去电影院也是交易、创业向客户卖产品是交易、从投资人那融资也是交易、去资本市场上市还是交易,可以说生活中充满了交易。
交易是经济最小的单位,理解交易有助于我们从底层去了解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方式。
二、交易成本存在的必然性
交易成本值得我们重视首先是因为它的必然性。由于交易本身的特质,决定了每个交易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交易成本。
每个交易包含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生产成本是指产品和服务生产本身的成本,指的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成本;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与人关系的成本。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易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
总体来说,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四个维度看:
交易资产的专属性
交易双方的有限理性和投机主义
信息不对称性
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1.交易资产的专属性是指所交易的资产本身不具市场流通性,或者契约一旦终止,投资于资产上的成本难以回收或转换使用用途。就像那块地板一旦铺在我家了,就不能销售给别人了。
2.交易双方的有限理性是指交易进行参与的人,因为身心、智能、情绪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极大化时所产生的限制约束。比如我在买地板时和商家聊的特别投机,就可能更容易接受他虚报更高的价格。
3.交易的投机主义是指参与交易进行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
比如我买完之后听说该商家的诚信不太好,就可能怀疑他发货和展示的不一样,于是会再去对产品进行核验,甚至请假在家监督他们铺地板。
4.交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的那方更容易获益。
作为买方,我可能一辈子也就买几次地板,我对地板的了解肯定不如商家,为了减少被坑的可能性,我必须提前获取地板相关的信息,然后去不同店家去看产品去询价,即使如此,地板这种非标产品的信息仍然是很不透明的,我购买的价格仍然很有可能是高于它的平均售价。
5.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还是那块地板,当我付完钱之后商家突然说那款地板的库存不够铺我房子,生产要再等一个月时间,这时无论让装修队停工等待还是过去重新选择新地板都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
可见,交易成本就像是经济活动中的摩檫力,无处不在。如果从物理学的视角来看,交易成本就像是运动产生的熵,它是运动的一部分。
三、交易成本也是商业创新的来源
交易成本蕴含着大量的商业创新机会。商业创新体现在三方面,创造新功能或改善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无到有创造新功能和改善功能,这当然是创新;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交易或生产成本,也是创新。
前两类创新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而降低交易成本则是人与人的博弈,通过技术、流程等不同方式去解决人与人在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互联网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品牌宣传让商品通过被看见被信任来降低交易成本。
所以,企业应该努力将自己打造品牌,培养良好的商誉,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美誉下企业产品的交易成本是比较低的。
四、交易成本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交易成本值得我们重视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在经济中的占比很大。由于交易成本存在的必然性,所以交易成本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阿里巴巴就是通过解决交易成本的问题发展壮大的,淘宝把商家和买家连接在一起,降低了买家的商品信息收集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性;为了降低商家的信息证伪成本,之后又推出了天猫商城,让顾客更放心的购买产品。
针对交易的履约监督成本,推出了支付宝,本来是用于电商行业的支付行为,由于其极大的降低了线下交易环节中的交易成本(纸币和找零),迅速应用到线下各个交易场景;而网商银行由于获得了商家的店铺经营数据,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可以为商家提供比银行更低的贷款。
通过降低商业交易的各种交易成本,阿里巴巴的业务蓬勃发展,对传统产业摧枯拉朽。
早年租房是件很痛苦的事,网上各种假房源,看好了给中介打电话得到的反馈总是那房子刚被租掉手上还有几套好的可以带我去看看,照片根本不能信,于是只能跟着中介到处跑。那时租房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整个行业都处于非常低效运行的状态。
2011年链家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推出了真房源口号,要求所有经纪人上传的房源严格执行“真实存在、真实价格、真实在售、真实图片”四个标准。链家后来又推出了VR看房,去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链家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房地产中介行业的改革,确实是一家很值得尊敬的企业。
去哪里吃饭是很多人每天都需要花时间思考的问题。以前到一个地方吃饭,基本上随便选一家,好不好吃碰运气,那时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信息证伪成本是很高的,现在只要打开大众点评看附近的必吃榜餐厅,基本上不会踩坑。
五、在交易成本中寻找创业机会
如果把交易按流程拆分开来,可以分为信息收集、信息证伪、沟通协商、决策选择、契约签署、监督执行、运行维护等环节,那么交易成本可拆分成信息收集成本、信息证伪成本、沟通协商成本、决策选择成本、契约签署成本、监督执行成本和转换成本等。
降低每个环节的交易成本,都可能是潜在的创业机会。信息收集成本:信息成孤岛式分散在社会中,互联网的出现大幅度的缓解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了用户的信息收集成本。
搜索引擎的百度、本地生活服务美团和大众点评、信息分类网站58、电商天猫京东拼多多、各种垂直行业交易平台,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特定领域的信息收集成本而发展起来的。
目前这个环节低垂的果子都已经被摘走了,剩下的更多是商品和服务难以量化的领域。广告也是另一个方式,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的产品出现在客户前面的概率越大,他获取这个信息就更容易,被看见是一个很重要的事。
信息证伪成本:如果市场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那么事情会简单很多。但市场上充满了噪音,信息的真伪是不确定,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证伪,这需要花费大量额外的成本去核验。一般来说,交易平台会内化这块工作,否则平台将因为用户高昂的信息证伪成本而难以为继。
沟通协商成本:交易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沟通和协商。沟通需要时效性,对于某些领域,以前用户还是更喜欢当面交流,但这样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实是很高的。随着视频交互的普及,相比之前舟车劳顿前往客户公司拜访,人们可以在更少的能量消耗和时间消耗的情况下,获得相近的信息量。
决策选择成本:很多电商平台致力于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品类,但这个可能会增加用户的决策成本。要说这两年最火的,直播带货一定榜上有名,无数妹子在李佳奇的“oh my god!买它!”中掏空了钱包。直播带货的爆发是有原因的,封闭式的购买决策和对主播的信任降低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和比较成本,更快的促成了交易。
契约签署成本:双方达成共识而进行交易时,签订契约也需要成本。相较于成本高、效率低的传统纸质合同来说,无纸化、数字化、在线化的电子签约备受瞩目,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监督执行成本:契约签订后,还需要监督对方是否依约执行,如果平台可以很方便的去监督,那么会减少用户自身的相关成本。
以前出行市场各种黑车横行漫天要价,出租车也经常绕行多花钱不说还耽误时间,滴滴这些平台出来之后由于投诉更加方便、行驶数据都能上传到后台,出行的体验要好很多。
转换成本:很多交易是持续性的、多次的,切换合作方是需要成本的,为了更好的留存客户,可以在这个环节多下功夫。数据、用户习惯、网络关系、资金沉淀、品牌认知等,都是可以去仔细琢磨的。
企业是用什么提高效率替代市场的?
企业建立了组织层级,通过卓越的管理来配置企业资源,组织实现更有效率的生产(提供物品或服务),效率得以高于市场。
因为虽然企业决策能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但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也会带来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可以理解为这是企业内的组织成本。(除沟通成本外,另一种主要的组织成本是机会主义带来的。)
这些组织成本限制了企业的边界,即企业是不能无限扩大的,企业的边界只能扩大到因企业内部科层增加而增大的组织成本等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之时。
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要在市场外部获得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要付出的不仅仅是商品或者服务本身的价格,还有其他成本。
例如,搜索信息的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实施成本等,最重要的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等、不完全性,使得交易成本非常高。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用规模化及专业化分工、整合力量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使得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能够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两件十分宝贵的东西:「用户视角」和「创新的眼光」。在基金行业里,从业者普遍更关心资产管理,而不是了解用户。而有知有行非常关注用户,跨行的伙伴能够带来更多的「用户视角」;同时,有知有行也是一家追求创新的公司,跨行的伙伴能够调动过往的经验,和团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比起工作经验,有知有行在招聘的时候更关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的特质,这个是最根本的答案。那什么样的人是和有知有行相契合的呢?
首先是「文化匹配性」。在招聘时,我们还会关注有知有行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大家内心所热爱的事情。好比喜欢一个人,但却不认可对方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两个人就很难长久地在一起,工作也是这样。
第二点是「好奇心」。好奇心对于一家创新公司来说,是很宝贵的品质。我们能够不满足于现在的解决方案,永远围绕怎么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第三点是「自驱力」。有知有行正处于创业阶段,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很多需要独自在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是是否能够持续驱动自己前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钱这个东西——在这里更准确的定义是「货币」——不管是谁,印出来再多,如果它不能换来我们想要的东西,那它就一文不值。
所以你看,我们想赚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背后的东西——资源、产品和服务。可这个时候,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大家都在忙着赚钱,那谁在亏钱呢?换句话说,多出来的钱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来说,多出来的钱,主要是三个因素造成的:自然资源、劳动和技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人类从古到今,生活都需要木头。开始的时候,我们砍树特别费劲,但是有些人很聪明,把石头打磨成了石斧,于是大家砍树效率一下提高了。
在这个过程里,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石头),改进了技术(原来没有斧子),把以前一年砍树 20 棵的水平提高到 200 棵的水平,多出来的资源又可以用来进一步改善生活。渐渐地,大家的日子都变得更好,于是社会整体的财富也增加了。
人类财富的积累
当然,这是个简化的例子,真实世界远远比造斧子砍树复杂得多。可如果你稍微回想一下,人类积累财富基本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袁隆平让我们可以在同样一亩地上种植出更多的庄稼,养活了更多人口,而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电话、微信和各种视频会议系统让人们可以更高效地沟通,催生出了更多的共识和智慧;抗生素和手术刀让我们可以更加健康地生活,以及延长整个种族的寿命。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我们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施加各种劳动、并且创造了各种新技术而带来的
「投资方式有哪些?」
投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股票和债券。
债券,即公司向债主借钱,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债主通常是银行和购买企业债券的投资人。当公司无法还款时,债主有权要求公司通过变卖资产将债还上。这就意味着债主只收利息作为回报,公司经营期间无论盈利还是亏损,几乎都与债主无关。
股票,则是指投资者可以通过用钱买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权,成为公司的主人(股东)之一。不同于债权人,公司经营期间的盈利与亏损状况与股东密切相关。因为,股东获得回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如果公司每年挣到了钱,公司则会根据不同股东持有的股票比例进行分红,作为回报。
如果公司被卖掉,那么投资者所持有的一部分股份也会被卖掉,从而获得一次性收益。
以上两种获得收益的方式的前提都是,公司本身运作良好。
「为什么股票的长期回报率最高?」
股票长期回报最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复利
2.规模化带来的优势
3.「主动」的价值
复利公式如下:
复利=本金*(1+收益率)^时间
公司扩张规模,提高效率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通过营业杠杆使得公司的增速快于社会整体的增速。
最重要的是:优秀的上市公司可以依靠人的智慧、勤奋、勇气「主动地」获取很多价值,创造更多财富。
根据有知有行投资体系,我们应该相信股票,即相信好的公司一定能在长期带来超出平均的回报。将持有这个理念作为投资体系的基石。
「投资者如何把钱亏掉的?」
据统计,大部分股民/基民都是在市场刚开始上涨时赎回(好不容易解套),又在牛市顶峰附近大量申购。而牛市顶峰附近进场的投资者,无论选择卖出还是套住不动,都是亏损。
投资者为何有以上行为?股价=内在价值*估值
其中,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体现在公司靠人的智慧、勤奋、勇气「主动地」获取很多价值,结果是公司盈利和净资产缓慢的增加。这一部分内在价值是投资者很难看到的。
而估值是主观的,相对可见的,体现在投资者的预期变好还是变坏,情绪积极还是消极。
从估值入手,我们可以判断出投资者亏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没有直接感知事物价格的能力,并且对一个东西价格的判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我们在非专业领域来确定该领域产品的售价时,通常使用的是「对比」和「借鉴」同类产品售价的逻辑,而无法直接确定这个东西的绝对价格,尤其是对一些本身就很难估价的东西,比如定价相对模糊的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人无法给市场、企业或者股票正确地估价。
再叠加情绪会被市场的其他参与者的影响,这会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我们该怎么做?稳妥的投资知识体系 + 控制自身情绪 = 给企业和市场估值的定价基础
「股票的预期的年化收益率应该是多少?」
我们通常用「年化收益」来衡量,因为一项投资的收益是通过时间得来。
参照过去几年宏观经济的发展的数据,我们可以相对保守的认为,每年5%~6%的增速是是我们收益率的基础保证。
所以,由于投资到运营水平更高的企业会获得一些超额收益,8%~10%的长期年化收益率是可以预期的。
8%~10%代表着什么?
这两个数字代表着企业的净资产和盈利增长。
ROE=净利润 / 净资产。它衡量的就是,股东放在公司的每一块钱,能产生多少的回报。即投资带来的收益。
只要企业经营的好,净资产一定是逐渐增加的。
查理 · 芒格说过,一只股票的长期回报率,基本和企业长期实现的ROE靠拢。
如何提高长期年化收益率?
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长期收益。
在上市公司里挑出长期表现更好的公司,可以达到10%~12%的预期回报。
利用市场价格的波动,在低位多买一点,在高位按兵不动或者卖出一些,长期收益也会增加。「有知有行温度计」可以帮助大家衡量市场情绪,长期坚持低买高卖可能可以把预期收益率拉高到12%~15%。要知道,巴菲特真正的投资长期回报率也只有12.5%左右。
要强调的是:长期有12%15%,不代表每年都有12%15%。
所以坚持长期投资才是关键。
在现代公司制中,债务人对债务的求偿权优先于股东对净利润的分配权。
所以,公司赚了钱,要先还债务人,剩下的钱交了税,再分红以及利润留存。
由于经营杠杆的存在,收入的变化引起了营业利润(总收入—总成本)不对等的变化。
固定成本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如果公司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收入增速 > 成本增速,导致营业利润变化% > 收入变化%。这就是经营杠杆。
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主要是利息的影响,引起了息税前利润(营业利润+利息)和净利润(归属于股东的、我们常说的「净利润」)不对等的变化。
也就是开头说的,债务先还,降低了税前利润,所以交的税少了,股东的净利润反而增加了。
股价是由什么决定的?
讲到这,我们可以把股价总结成一个公式:
股价 = 价值 × 估值
股价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个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另一个是估值。估值是导
致股价在短期大幅波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你购买的股票价格上涨了,那么这部分上涨,可能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第一个因素是内在价值的提升,这既可能是因为企业经营增值的过程中赚了更多钱,也可能是由于融资、增发等引起内在价值突发的方式,第二个因素就是投资者的预期变好,情绪更加积极了。
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是难以看到的。它隐藏在公司中,隐藏在经济里。企业家和员工一起,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盈利增长而不断努力,一个一个产品地制造,一行一行代码地编写,一个订单一个订单地积累,这些缓慢的进步造成了公司盈利和净资产的增加。
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但估值背后的预期和情绪是我们主观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一样,面对同样的企业,同样的市场,同样的信息,我们也很难做出正确的估值。与此同时,我们的情绪还会被市场的其它参与者所影响,在贪婪和恐惧中切换,而这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给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作序时,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他所说的「知识体系」和「情绪控制」,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几讲要讲到的「认知」和「情绪」,是我们给企业和市场估值定价的基础。
净利润变化% > 息税前利润变化%。这就是财务杠杆。
所以,代表GDP的收入指标变化不大,却往往引起净利润的巨大波动 = 经营杠杆 * 财务杠杆。
对于公司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债务比例,是较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也能增加股东的权益。
股债配比: 关于被动投资者(谨慎/保守的投资者):股债比是2:8,最大比例:5:5 “如果他根据自己的能力行事,并将其业务活动局限于标准的防御型投资所具有的严格的安全范围之内。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结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简单;获得非常好的结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难。” 对于我这样的人,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了解基本的投资知识,希望达到平均值以上就很好了,要超越绝大部分人,需要花费的精力太大。生活中都尽量遵循“2:8”定律。
股票抗通胀能力大于“债券”–有钱就可以投入 “我们并不能肯定地认为,投资者一般应该等到市场价格最低时去购买,因为这可能要等很长时间,很有可能造成收入损失,并且也有可能错失投资机会。总体上讲,投资者较好的办法是,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除非整体市场水平太高,而不符合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价值标准。” “长期投资不用择时,只要逆市布局,钟摆理论,也许买的不是最低点,只要“不贵”—来自“二鸟”
安全边际:选择投资顾问 这个不用多说,但对于我来讲只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选择你相信的投资顾问,孟岩,E大,简七,然后“拿稳,拿住”你买入的策略。
市场波动与均值回归: 大概其明白了,就是股票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牛市的时候),终究还是要回到其实际价值说的,即:大涨之后会大跌。这是“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场波动”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的情绪),而投机者就是最关注“市场波动”的人
长期投资:是一辈子的事。
权益市场–短时间有波动,长期是上涨。“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最终会“回归正常”,这意味着,无论是投机者还是股票投资者,都不得不准备承受其股票市值的大幅缩水乃至长时间的被套;反之亦然。”
看完书,我也是坚信价值投资理念,在安全边际里面,一定要有智慧(相信价值投资)和能力(不用的闲钱投资)去:“拿住”
6.人性,情绪
忌的含义,是指我们心头常常所怀的那些感受:
厌恶、嫉妒、猜忌、顾忌……无忌,就是没有这些感受。
人实在是太复杂了,心理状态千变万化,认知此起彼伏,外部环境一日千里,这种情况下,只敢庆幸那种 50% 的理解度。 我佛慈悲,善哉善哉,人大概只能自己渡自己吧。知足常乐这样的话,都说不出口了,那不是让人笑话吗?俗人啊!「悟的人心里要有个拙字,你太巧了,哪里是悟的人!悟的人要六根清静,你是一根也不清静,说什么悟!也是得不到了,暂时哄一哄自己的心」武俠小說時, 常看到出家人,一般多是少林寺的人出場,不管啥事,總是如此開場:善哉!善哉!施主 …知道這詞怎麼來的嗎?它來自歷史佛陀遊化時說的話:巴利文有一次佛陀對舍利弗說的話按讚時就這麼說 善哉!善哉!舍利弗。
经济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市场情绪周期,波动逐级放大,但终会收敛回归到长期趋势本身,这个长期趋势,也是我们课程里不断强调的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增长。 但是这三个周期,以及各种其他周期(比如信贷周期)与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整个市场的起伏波动,而人心在这里的作用尤其之大。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家过度盲目地投资再生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上升周期的信用宽松(容易贷款)也助长了这种行为,这些在经济好的时候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的盈利。
反应到市场周期上——媒体都是好消息,企业盈利屡超预期,一片欣欣向荣。这时候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就接管了现场。「这样的景象一定能持续下去,黄金十年不是梦」,于是股票价格大涨。
某个时候、某个因素导致企业盈利不及预期,而这时最后的接盘手也已经进场,于是股市开始下跌。经济形势良好时候的经营和财务杠杆,此时变成了企业的包袱,企业的盈利迅速减少甚至亏损。股市进一步下跌,媒体上都是坏消息,投资人认为这样的景象一定会持续下去,经济要完,于是抛售股票。企业裁员、投资者身家缩水,大家纷纷勒紧裤腰带,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企业的收入和盈利进一步降低……直到开始下一个周期。
价值投资并不是永远不卖,而是要在市场严重高估的时候敢于减仓,实现收益并规避未来均值回归特征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当市场出于某种原因大幅度低于内在价值时,我们就认为其具有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买入操作一定发生在市场的低位。社保基金能够取得稳定较好的投资收益,是与2007年市场严重高估的时候,果断降低权益类资产比例,兑现当年的收益水平,并在2005、2008、2010年市场处于低位时敢于加仓分不开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资产管理机构蒙受了巨大损失,我们也在反思,单纯地坚持“买入持有策略”可能会使投资者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该逐步树立动态资产配置理念。社保基金的动态资产配置是基于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基本思想,根据市场在某一阶段的价值中枢,在市场向上或向下大幅度偏离价值中枢时进行高抛低吸。实践表明,外部管理人的专业化往往体现在证券选择上,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倾向于短期化,比如,无论是股票型、偏股型还是混合型公募基金,年平均换手率基本在200%到500%之间,社保基金股票委托组合也达到了100%多。对于资金规模庞大的投资机构来讲,考虑到交易成本,我们所说的高抛低吸,乃是基于中长期的判断,市场要存在相当程度的波幅,而不是做短期的波段。在小的波动区间实施动态配置策略,导致操作频繁交易成本过高,并且基于短期感性判断容易出错,不断的短期错误累积可能导致大方向的迷失,在配置层面往往得不偿失。“抓大放小”是对于社保基金这样的投资机构进行主动配置的不二法门。回顾过去,社保基金通过高抛低吸产生的超额收益几乎与市场贝塔收益相当,在波云诡谲的资本市场上能够乘风破浪,靠的就是理性耐性,审时度势。
监管的核心目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一致的。这样的价值观下,首先,大家不会做损害用户利益的事;此外,还会驱动自己在下场实操中精进,为用户提供好的服务。而且,跟投资直接相关的投研和合规工作,我们非常注重专业性,大家会一起去保障工作的专业水平。
资产管理风险与配置
啥价值投资者里,有的选择「分散」,有的选择「集中」?投资呢能力圈其实应该用「二阶思维」
人生两大课题——工作与钱
只有一个:增收节支,科学理财。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四部分: 1.工资性收入(工资等)68.9%2.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22.8%3.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6.4%4.财产性收入1.9%
1.理财不是看谁短期赚得多、赚得快,而是比谁能活得更长。
2.金钱从来不是真正的资产,真正的资产是我们掌握的各种理财知识。
3.财富,就是支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生活多久。
4.学习理财先从基础数据学起,知道基本的财务技术知识可使家庭理财更“专业”。
5.“唯礼是存”要吃亏,理财要的是收益,不是礼遇。
6.想要将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一决高下是很难的,就像西瓜和猕猴桃,有人爱吃西瓜有人爱吃猕猴桃,不能说西瓜好猕猴桃就不好,还是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7.购买理财时,时间越长,高收益的特性会体现得越明显。也就是说,单纯从实际收益的角度来说,购买中长期理财更合算一些。
债视为储蓄存款,因为国债的计息相对定期存款来说更为灵活,所以,对于青睐储蓄的投资者来说,国债也是规避加息风险的工具之一。银行代理发售的国债目前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凭证式国债——如果您在购买国债时,银行没有给您实物券,而是让您填一张“国库券收款凭证”的单据,那么这种国债就是凭证式国债。“凭证”指的就是“国库券收款凭证”。这种国债不可以上市流通转让,但可以提前兑付。
●电子储蓄式国债——介于凭证式与记账式之间的一种国债,在银行理财国债账户即可买入,提前兑付的办法与凭证式国债类似。客户拿到手的不是“国库券收款凭证”,而是由银行将客户的购买信息记录到国债账户中,实行的是无纸化交易。这两种国债都可以提前兑付,可按存期不同给你算利息。如果遇到加息,在提前兑付利率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办理兑付手续。提前支取要收1%手续费,并且持有期未满半年不计息。老年朋友一定要走出电子储蓄国债看不见凭证的误区,可以让银行人员打对账单。
证券市场的分类
(1)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又称为发行的市场。
二级市场——已发行的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流通转让的场所。又称为流通的市场。
(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期限短于一年的金融工具称为货币市场工具。
资本市场——期限长于一年的金融工具称为资本市场工具。
(3)交易所市场和柜台市场
交易所市场——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分为会员制和公司制。
柜台市场(over-the-counter market,OTC)——场外交易市场又称为柜台市场,交易的证券主要是按照证券交易法公开发行但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以及一部分上市但交易不活跃的证券。
第三市场——在证券商柜台上从事已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的交易。主要通过证券经纪商进行,目的是规避交易所相对较高的交易成本。
第四市场——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想联系的证券投资者直接接洽成交的场所。
热点扩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与融资者都有不同的规模大小与主体特征,存在着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投资者与融资者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资本市场已由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构成。其中场内市场的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俗称二板)和场外市场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共同组成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怎样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但是如果你不在这个困境里面,怎样避免落入这样的困境呢?
四笔钱的方案是:
活钱管理:打理零花钱,应对日常开支。一般建议保留 3~6 个月的工资。对于活钱,我们的投资原则是安全性高、随用随取、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少操心。
稳健理财:追求稳健增值,控制回撤。适合中短期( 3 年以内)就要用到的钱,或者本身因为年龄、风险承受能力等偏好稳健产品的人。
长期投资:目标是通过长期投资,获取经济增长的红利。主要投向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周期长、波动大,我们通过持有好的资产,控制买入成本,长期坚持,期望获得比其他三笔更高的收益。
保险保障:如果我们一生顺遂,有前三笔钱就足够了。但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意料之外的风险,打断我们原本设定好的计划。因此,拿出来一部分资金配置保险,为家庭财务铺好安全垫,是很有必要的。
结合每个人自身的财务状况、投资目标、年龄阶段、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规划好自己的「四笔钱」,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结构。
(1)时间期限。
波动性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股票。第一个方式考虑了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持有期限;第二个与单个股票的特征有关。
经济板块列表就是大致根据其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排列的,开始于公用事业板块,这是经济周期初期的领导行业,最后是能源板块。
宏观对冲策略其实是两个本质
1)跨资产类别的投资,并非只专注于股票、债券、商品中的某一类资产。
2)可以同时做多、做空、对冲套利等。
:做好宏观对冲投资,需要把握两个流向。
1)资金流(比如从中观层面观察信贷流向,主动和被动流向的细节,判断经济的结构性特点)
2)货物流(观察半导体、黑色、化工等产业链,挖掘库存、开工率、盈利能力,深层次理解实体经济的运行)
换言之,宏观投资需要前瞻判断经济数据,而不是事后解释经济数据,并且要重视中观微观层面的印证,是否和宏观数据印证。
投资者在股票买卖过程中,应遵循买卖股票的基本原则:
(1)大盘原则:大盘下跌时尽量空仓或轻仓,大盘盘整时克服自己的贪欲,当达到10%或以下的利润就考虑平仓,大盘上攻时选择最强势的个股持有。
(2)板块原则:大盘上攻时,不少个股呈现板块轮涨的特征,投资者判断某一时期的主流板块,可选择板块中的龙头追入。记住,资金有获利回吐的特性,没有永远的热点,努力寻求新的热点,在热点形成时迅速介入。
(3)价值原则:选择未来两三年能实现价值增长的股票,至少未来一年能实现价值增长。股票价值永远是决定股票价格的首要因素,股票投资中的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等说明了这项法则的正确性。
(4)资金流原则:资金流入该股票,慎防股票的获利回吐。
(5)趋势原则:尽量选择股价呈现向上波动趋势的股票。
(6)资金管理:不要永远让资金放在股票里。现金永远是最安全的,定期清仓,保障资金的主动性,等待机会,选择合适的时机重新建仓。
(7)共振原理:价值趋势向上,价格趋势向上,股票价格短线、中线、长线趋势向上,基本面和技术面都无可挑剔的股票一定是最好的股票。
卖出股票的原则:
1.低于买入价7%~8%坚决止损
投资最重要的就在于当你犯错误时迅速认识到错误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这是7%止损规则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40%的大牛股在爆发之后最终往往回到最初的爆发点。同样的研究也发现,在关键点位下跌7%~8%的股票未来有较好表现的机会较小。投资者应注意,不要只看见少数的股票大跌后大涨的例子。长期来看,持续地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投资将会获得较好收益。
股价下跌至买入价的7%~8%以下时,就应迅速止损,卖掉股票!也许在卖出时需要咬牙承受损失,但是承担小的损失,将让你获得更多的补偿。当然,使用止损规则时有一点要注意:买入点应该是关键点位,投资者买入该股时判断买入点为爆发点,虽然事后来看买入点并不一定是爆发点。
2.股票见顶之后卖出
如何判断一只牛股将见顶而即将回落到合理价位?一个最常用的判断方法就是当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试图拥有该股票的时候。一只股票在逐渐攀升100%甚至更多以后,突然加速上涨,股价在1~2周内上涨25%~50%,从图形上看几乎是垂直上升。不过,持股者在高兴之余应该意识到:该抛出股票了。这只股票已经进入了所谓的高潮区。一般股价很难继续上升了,因为没有人愿意以更高价买入了。在突然之间,对该股的巨大需求变成了巨大的卖压。根据研究,股价在高潮后很难再回到原高点,如果能回来也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3.获利20%后抛出股票
不可能股票会永远不断上涨的,许多投资者往往选择在股价上涨20%以后卖出股票。如果你能够在获利20%后抛出股票,那么你投资4次对1次就不会遭受亏损。
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1.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贷总量控制权、利率调节权虽然得到了强化,但还有少量失控情况,所以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平衡货币供应量。
2.财政收支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它的重要职能是代理财政金库,财政收支状况以及平衡方法就决定了财政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最终影响。
3.财政赤字
货币供应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总体来说有动用历年结余、发行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等,但是这些方法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动用历年结余弥补财政赤字,从现象上看,似乎对货币供应总量没有什么影响,但实际情况却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造成的影响也将非常深远。
影响利率调整的几个因素,从而能够提前判断利率的调整对投资活动的影响,从而为投资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实现利益最大化。具体来说,影响利率的因素包括:
1.物价上涨幅度
利率如果高于同期物价的上涨率,那么就可以保证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超过物价水平的增长,这时存款放在银行就会更加划算;相反,如果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就会变成负值,这时存款就等于损失财产。因此,投资者看利率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要看是正利率还是负利率,才能判断将资金放在银行是否有升值空间。
2.企业的利息负担
长期以来,因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发展的资金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所以利率水平的变动对企业成本和利润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因此,银行对于利率水平的确定,必须考
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3.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利益
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必须综合考虑到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上缴财政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利率对于我国的财政收支有着巨大的间接性的影响。此外,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存贷款利差,利率水平的确定还要保持合适的存贷款利差,保证银行正常经营。
4.经济环境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利率政策要从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局出发,并且体现出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要求。此外,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利率水平的确定也要考虑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受到资金供求规律的制约。
个人收入和个人支出
作为投资者必须要懂得的重要经济指标,不能忽视这两个指标——个人收入和个人支出。
所谓个人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能得到的全部收入,是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大体包括工资、租金、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收入。这项数据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可以通过这项数据预示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
一般来说,个人收入的增加总比下降要好,因为个人收入增加代表经济景气,下降当然则是社会经济放缓、衰退的征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对经济整体走势的影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个人收入上升过急,那么就有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央行则会担心经济不稳定,就会考虑加息,如果加息的话自然会对民众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个人支出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这项指标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之一。个人支出是衡量消费货品及服务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不仅包含了实际及估算家庭开支,同时也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及服务数据。
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所有个人收入总和应当和该国或地区之内所有居民的收入总和是一致的。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因素会导致个人收入与国民收入数量上的不同,这些因素也是个人收入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
1.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存在
企业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为了未来发展的需要,保留在企业手中的原本应该分配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润。
2.转移支付的存在
在现实经济中,个人还会得到政府发放的以失业救济金、退休金等形式体现的转移支付。
3.公司所得税的存在
公司所得税是公司赢利而向政府缴纳的税收,缴纳给政府就意味着无法分配给个人。
4.各种社会保险费的存在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必须有一部分以社会保险税费的形式上交给有关机构,因此必须进行扣除,无法在个人收入上显示。
个人收入构成是国民收入减去一部分企业保留的本应当作为生产要素报酬支付给个人而没有支付的部分,再加上个人实际获得的不属于生产要素报酬的收入。
可以说,个人收入和个人支出的变化预示着国民生产和消费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可以判断出国民经济的走向,从而把握自己的投资方向。
投资的角度来说,既然有了些许积蓄,也不能让它闲置,建议你把1万元分为5份,每份2000元,分别做出适当的投资安排。你可以采用如下的投资方式:
(1)用2000元买国债。这是回报率较高而又很保险的一种投资方式。
(2)用2000元买保险。以往人们的保险意识很淡薄,实际上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而且保险金不在利息税征收之列。
(3)用2000元买股票。这是一种风险最大的投资方式,当然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只要选择得当,会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除股票外,期货、投资债券等都属这一类。
理财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看着别人在股市中赚钱就眼红。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应更着眼于长期增值,抵御生活风险,保护和改善未来的生活水平,达成多年后养老、子女教育等长期财务目标。
入市前做好心理准备
进入投资市场准备投资时,投资者必须更好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是投资成功必须经过的一道门槛。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风险偏好,但作为一个整体,人类的风险偏好具有某些共性,导致某些共有的行为特征和决策偏差。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自负盈亏的心态。
投资者的心理素质,是愿赌服输、自我担当的心态。也就是说,如果听取朋友意见,购买了某只股票,那么即使之后出现状况,也绝不会跑去埋怨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担当起自己投资行为的负责人,才有心理能量去玩投资游戏。
第二,建立高度安全感的“心情免疫投资模式”。
据研究发现,投资本金的20%,是一个人心理能承受的损失极限。也就是说,如果你投资1万元,心理停损点就定在2000元,赚了2000元就出手,赔了2000元就清仓。当然,也有人用10%定损,这取决于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旦建立起这个模式,投资操作就变成了理性的、基于数据的行为,而不是凭感觉的情绪性行为。即使发生天大的事情,也还有80%的资本在那儿,风险指数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自律和果决。
建立起心情免疫的投资模式后,就借助电脑工具,买进卖出都按照预设的心理线位。不要犹豫不决,心存侥幸,在涨时想多赚一点,跌时期盼回升少亏一点。你不是基金经理人,没有丰富的信息源,博弈也极小可能赛过机构,所以应遵守和自己约定的游戏规则,赚少量但安全的钱。
投机”需具5字心理要诀:
1.稳
所谓稳,当然不是随便跟风潮入市,要胸有成竹,对大的趋势做认真的分析,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非随波逐流。所谓稳,还要将自己的估计,时时刻刻地结合市场的走势不断修正,并以此取胜。
投资者在涉足股票市场时,要细心学习了解各个环节的细枝末节,看盘模拟做单,有几分力量做几分投资,不可急躁,投资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要知道,证券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再加上资金不足的压力,患得患失之时,自然不可能发挥高度的智慧,取胜的把握也就比较小。换言之,投机者需要灵活的思维与客观的形势分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忍
股票市场的行情升降、涨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慢慢形成的。多头市场的形成是这样,空头市场的形成也是这样。因此,未形成之前决不动心,免得杀进杀出造成冲动性的投资,要学会一个“忍”字。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海阔天空。
3.准
所谓准,就是要当机立断,坚决果断。如果总是犹犹豫豫,投资的机会往往转瞬即逝,犹豫之后的结果往往是错失投资机会。如果遇事想一想,思考思考,把时间拖得太久肯定是很难谈得上“准”字的。当然,我们所说的准不是完全绝对的准确,世界上也没有十分把握的事。如果大势一路看好,就不要逆着大势做空,同时,看准了行情,心目中的价位到了就进场做多;否则,犹豫太久失去了比较好的机会,那就只能望看板兴叹了。
4.狠
所谓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当方向错误时,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认赔出场。另一方面,当方向对时,可考虑适量加码,乘胜追击。股价上升初期,如果你已经饱赚了一笔,不妨再将股票多抱持一会儿,不可轻易获利了结,可再狠狠地赚一笔。例如,在台湾,1977年初买股票,到7月时已赚进30%,如果你这时出货,那么,两个月后当它涨幅超过百分之百时,你就会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5.滚
跑在股票市场投资中,赚八分饱就走,股价反转而下可采用滤嘴原理即时撤兵,股价下跌初期,不可留恋,要壮士断腕,狠心了结。
当空头市场来临,在股票筹码的持有上应尽可能减少,此时最好远离股市,待多头市场来临时,再适时进入。
关于稳、忍、准、狠、滚5字心理要诀,在整体策略使用上,准还是其次,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任何一种技艺中,准需要靠天赋,稳则靠策略及资金,进而可通过管理的手段来达到。
判断自己的风险属性
小王、小李、小丁同去买基金,小王是低风险偏好者,小李是中等风险偏好者,小丁是高风险偏好者。
正好赶上新推出了以下三种基金:
个人的条件与个性,面对风险表现出来的态度基本有三种:积极型、稳健型、保守型。积极型的人愿意接受高风险以追求高利润;稳健型的人愿意承担部分风险,志在谋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获利;保守型的人则为了安全并获取眼前的利益,宁可放弃可能高于一般水平的收益,只求保本保息。人类的个性与行为模式往往互为因果,例如,急躁的人走路比较快,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停不下来;温吞的人比较容易拖拖拉拉,很难下决定。对照在投资方面,胆小的人害怕赔钱,所以显得保守谨慎;大胆的人想要多赚一点,所以变得冒险;还有中庸的人则采取稳健的方式,追求稳定成长。
长久以来,很多搞不清自己投资属性的人,用错了投资方式,选错了投资工具,所以得到了很凄惨的下场,不是血本无归就是认赔出场。
你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在理财的过程中获得财富,个人理财应遵循以下6个原则:
(1)了解自己理财的目的:赚钱与赚多少钱。
(2)没有明确的理财目标一定会迷失理财的方向。
(3)不要高估报酬。
(4)不要低估风险。
(5)设定获利的满足点与赔钱的停损点。
(6)拒绝在股海中浮浮沉沉。
定期储蓄,是指客户在存款的时候就和银行约定储蓄期限,一次或者在存期内按期分次地存入本金,整存或分期分次地支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储蓄根据不同的存、取款的方法和付息方式,又可以分为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贴水定期储蓄、整存零取定期储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专项储蓄7种。
根据人们对储蓄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储蓄种类,以下重点介绍几种储蓄方式,下面我们就简而言之地给大家列举一些。
1.存本取息定期储蓄
定活两便储蓄的计息方式为:三个月以内的储蓄按活期计算;三个月以上的,按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的六折计算;存期在一年以上(包含一年),无论存期多长,整个存期一律按支取日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打六折计息。公式为:
利息=本金×存期×利率×60%
因定活两便储蓄不固定存期,支取时极有可能出现零头天数,出现这种情况,适用于日利率来计算利息。下面举例来说明定活两便储蓄的计算方法:
例:储户刘女士于2008年2月1日存入定活两便储蓄10000元,2008年6月21日支取,她应该能获得多少利息。我们首先算出这笔存款的实际存期的天数140天,应按支取日定期整存整取三个月利率(年息2.88%)打六折计算。
应获利息=10000元×140天×0.8%(日利率)×60%=67.2元。
正是因为具备了灵活、方便、保密等多方面的优点,定活两便储蓄方式的适应范围较广。具体分析,它既适合一些存期、用途尚未确定,又对利息、保密的要求比较大的一些款项的存储,也能适应储蓄投资者对通存通兑的需要。目前也有一些银行开始记名储蓄,如有丢失,用户可以凭借身份证等证明自己合法身份的证件去办理挂失。
3.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简称“零整”,它是一种按月存储,到期一次提取本金和利息的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具有“积零为整,积小钱办大事”的特点,并且每月存入不多.
4.通知储蓄存款
通知存款是指储户存款不约定存期,但在支取时提前通知银行,并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才能取得存款的一种存款。
5)支取金额不足该存款规定的最低支取金额的。
倘若你计划储蓄的金额超过5万元,那么“通知存款”定是你的不二之选,因为选择该储种可获得最多的利息。还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如果预计存款期限超过3个月,尽量选择通知存款之外的其他存款。此外,通知存款是允许多次取款的,但是单次取款金额和账户余额必须不少于50000元人民币或者是6250美元,即必须符合最低账户余额的要求,取款后银行给客户签发新的存款通知书,余额的利息将从原存款存入日开始计算,并沿用原存款利率。
5.教育储蓄
所谓教育储蓄,是指自然人按国家有关规定到指定银行开户、在规定的期限内存入规定数额资金、专门用于教育目的的一种专项储蓄,更是一种专门为学生支付非义务教育所需教育金的专项储蓄,凡在校的中小学生(小学四年级以上),为应付将来上高中或大学等非义务教育开支的需要,都可以在其家长帮助下,参加教育储蓄。
全家的整个经济开支划分为5大类。
1.日常生活开支
在理财过程中,每个家庭都清楚建立家庭就会有一些日常支出,这些支出包括房租、水电、煤气、保险、食品、交通费和任何与孩子有关的开销等,它们是每个月都不可避免的。根据家庭收入的额度,在实施储蓄时,家庭可以建立一个公共账户,采取每人每月拿出一个公正的份额存入这个账户中的方法来负担家庭日常生活开销。
2.大型消费品开支
家庭建设资金主要是用于购置一些家庭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大件和为未来的房屋购买、装修做经济准备的一项投资。
3.文化娱乐开支
现代化的家庭生活,自然避免不了娱乐开支。这部分开支主要用于家庭成员的体育、娱乐和文化等方面的消费。设置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为家庭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丝情趣。
4.理财项目投资
家庭投资是每一个家庭希望实现家庭资本增长的必要手段,投资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稳妥的如储蓄、债券,风险较大的如基金、股票等,另外收藏也可以作为投资的一种方式,邮币卡及艺术品等都在收藏的范畴之内。我们认为,以家庭固定收入的20%作为投资资金对普通家庭来说比较合适。
行贷款的相关知识。
1.个人贷款种类
(1)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提供的用于支持个人购买、大修住房的贷款项目。目前其主要是指抵押加阶段性保证个人住房贷款,即通常所称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贷款的额度最高为所购(大修)住房全部价款或评估价值(以低者为准)的80%,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30年。
(2)个人汽车贷款。个人汽车贷款是银行提供的用于支持个人购买汽车的贷款项目。若所购车辆为自用车的,贷款金额不能超过所购汽车价格的80%,期限不超过5年。
(3)个人消费品贷款。一般是指生活中的耐用品贷款。即银行提供的用于支持个人购买日常生活中耐用消费品的贷款项目。耐用品是指单价在3000元以上(含3000元)、正常使用寿命在2年以上的家庭耐用商品,如家用电器、电脑、家具、健身器材等,期限一般为5年。
除上面的以外,各个银行还可能开设不同的业务,如建设银行还有个人助业贷款。
2.贷款的一般流程
(1)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个人贷款一般需要携带下列物品:户口本、婚姻状况证明、身份证、收入证明、房地产权证以及担保人的相关证明等有关材料。另外还要支付相关的一系列费用。
(2)银行受理后,对相关材料进行调查评估。银行在收到相关材料后,将对这些内容进行初审,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和客户评价,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申请进行审批,不符合的不审批,并说明理由。
3)签订借款合同,并开立账户。银行审批通过,就可以签订相关贷款合同,再由个人在银行开立账户,如此,则一切就绪。
(4)银行支用贷款。最后一个步骤,就是银行向申请人发放贷款。
3.贷款的学问
贷款,不仅仅是向银行申请填个表格,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不想变成“房奴”,不想变成“负翁”,你就必须研究贷款里面的知识。
1.自我评估的学问
在贷款之前,你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然后根据综合评估的数据,来确定首期付款金额和比例。经济实力一般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两大部分。
2.收支预算的学问
为了将来能更好更快地还清贷款,你必须对家庭未来的收入及支出做出合理的预期。这其中一定要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高学历的年轻人个人收入预期较高,还款的日期就可以适当加快。
3.计算可贷额度的学问
为了能确定自己的可贷额度,以免过度增加自己的还贷压力,你应当根据自己的收支情况,按照每月的家庭收支余额来计算可贷额度。而且,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家庭收支情况的变动,避免出现财务真空。
4.规定借款年限的学问
银行之所以乐意贷款给买房人,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投资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你要投资除房地产以外的其他类型的项目,可能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地向银行借到钱了,因为通常对于那些回报不太有保障的项目,银行的态度会更加审慎,贷款条件也更加严格。
(2)至于偿还贷款和利息,很多投资者通过租房就把这一问题轻松解决了。一般来说,房产投资者的债务都是由房客承担的。投资人在贷款购买房地产后,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把房产出租来获得收益,然后再用租金收入以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和本金。
(3)房地产是一项有关人们基本生存的投资,因此各国对房地产方面的融资总是给予最大的优惠条件,不但贷款的期限长,而且利率也比其他消费贷款低很多。如果在房地产投资中,合理且最大化地利用房地产贷款这一优势,那就等于把房地产变成你的私人银行,它能为你的房地产投资和其他方面的消费提供数额可观的资金,但是只支付很低的利息。
(4)房地产投资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具备很大的增值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在城市地区,大量有效的土地已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购置房产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就会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推动房地产的进一步增值。
(5)房地产投资的周期长,获利的空间就大,赢利时间也就长。一般情况下,一个房子的寿命在100年左右,最短也在60年以上。从借钱买房的角度来看,投资房地产不但得到了物业的产权,而且至少有40年以上的获利时间。房地产增值潜力另一方面表现是,它能够有效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资房产就是根据不同时期房价的差价,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中获取利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边是专家和百姓痛心疾首大呼房产泡沫严重,另一边则是房价持续走高。其实这是与房地产自身的特性紧密相关的,那么,我们在购买房产时,什么样的房产最具有升值的潜力呢?
首先,房产作为不动产,其地理位置是最能带来升值潜力的条件。一般靠近地铁、大型商圈、交通枢纽等地段的房产,升值潜力比较大。
其次,房产周边要有基本配套设施和政府综合城区规划,比如有便捷的交通、中小学校,这些都将为楼盘升值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房产所属小区的综合水平、物业设施、安全保障、公共环境以及房屋本身内在的价值等,都是房产升值的评判标准。
最后,要看该房产所属地的出租率和租金情况。一个地区的不动产销售数据有时会失真,但出租行情反映的是终端用户的直接使用情况,因此租金和出租率能够较为真实地告知你该地区物业的真实价值。同时,租金和出租率也是房产短期收益的衡量指标之一。
1.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这是影响房价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房价一般也会随着上涨;经济衰退,房价一般也就会下跌。如果经济增长趋于平稳,房价自然不会有太大波动。如果经济一团糟,却指望房价不断上涨,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2.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加息可能抑制房价,降息则可能促进房价上涨;汇率升值则促进房价也升高,汇率贬值则会拉低房价。
3.房地产政策
因为房产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大事,所以国家非常重视通过相应的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如果想扶持和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一般会出台积极的政策,这时房价就可能上涨;如果觉得房地产市场过热,需要降温,那么就会出台一些抑制房地产业过速发展的政策,比如,增加房贷难度等。国家出台大力发展保障房和自住房等的政策,自然就会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当然,不同的政策在长期和短期内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
4.房地产成本
房地产成本一般包括土地成本、实际建筑成本和拆迁成本。我国土地为国有,因此政府拿出了多少土地、以何种方式拿出来,都会影响土地成本。目前,城市土地成本节节攀升,各地的“地王”不断出现,已然成为房价高涨的“推手”。而建筑成本是建筑用材和人工费用等,总体而言变动一般不大。至于拆迁成本,从长期来看应该是不断上升的。
6.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泡沫其实就是房产价格的虚涨。房产到底能贵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谱,越是价格上涨,这种心理感受就越强烈。实际上,人们很难将房价的正常上涨和房产泡沫区分开来,更多的时候两者是互相掺杂的。那么,究竟如何区分房价有无泡沫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判断。
(1)房子经过几道转卖。一般来说,转卖的次数越多,泡沫就越大。炒房者一般采取3种形式:炒楼花、出租、转手买卖。其中炒楼花是指买家在楼盘未落成之际只交数量很少的订金,之后再转手卖给别人,套取高额订金,从中赚取差价。在这3种炒作手段当中,尤以炒楼花的危害最大,曾被认为是许多国家楼市崩盘的重要原因。
(2)房价上升速度。在比较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涨幅不应比居民收入涨幅过大。如果过大,就说明泡沫越大,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这样房价早晚有一天会掉下来。
(3)房屋空置情况。空置就是库存,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合理库存,保持适度数量的空置房,对平衡市场供求、调控房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国际上房屋库存量一般都不会超过15%。如果没有空置率,则表明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房地产泡沫。
所谓“以房养房”,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租旧房,用所得租金偿付银行贷款来购置新房;二是投资性购房,出租还贷。不少人买一套新房自住,再买一套租价高、升值潜力大的房子出租,用每个月稳定的租金收入来偿还两套房子的贷款本息。
以房养房”的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比较划算,但对于购房者自身的要求也比较高,里面有很多学问需要掌握。
1.长线投资仍可看好
有投资者认为,房价可能短期会波动,但从长远看,调整周期过后价格仍将呈刚性,只要负担得起,房产仍是一项不错的投资。还有人表示,现在中介对房租的评估就是按一定比例还贷额测算的,只要房产质量不是太差,资金压力不大,在当前租房者众多的情况下,仍可选择“以房养房”。有的人说,趁在职时养几套小房型,强迫自己每月还贷,将来年纪大了就不怕下岗退休了。
2.还贷额比例要控制
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以房养房”也不例外。理财师认为,正常情况下,租金收入+家庭其他收入(如工资、存款利息等)应大于还贷额+家庭的正常开销。在家庭收入和正常开销不变的情况下,租金收入越高,还贷金额越低,家庭财务就越安全。
对“以租养房”的房产,应对其周边租金行情有充分了解,包括是否有稳定承租人、周围市政规划等。
另外,按揭贷款要具备稳定的还款来源,租金收入不能作为主要还款来源,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收入情况,选择适宜的还款方式。
些购房人将房价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认为只有房价涨了才是升值,这其实是购房人不理性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房价表面涨了,但不一定有价就有市;一方面房子升值与否并不一定仅仅体现在房价上。一些有经验的开发商和购房人提出,房子交通、环境、配套的改善及好的物业管理、社区文化所带来的居住品质的提高,也是房子升值的一种体现。
1.住得好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依赖于社会环境。交通是否便利、生活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劣。试想,如果业主每天上下班都要倒上三四趟公车,买一点儿生活用品就要花半个小时在路上,生活品质就无从谈起。对于居住型的项目来说,能使居住者拥有更方便的交通、配套、环境等硬件的改善,也是项目升值的一种体现。另外,有实力的开发商会在搞好楼盘质量这一硬件的同时,也把软件做好,为业主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业主们乐于在社区中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只有业主们认可了项目的居住品质,才愿意到这个社区中生活,才会对房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楼盘才可以保有价值甚至提升价值。
2.高品质软件
楼盘项目就像一台计算机,良好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过硬的软件,整个体系就会瘫痪,变得毫无用处。物业管理就像是操作员,时时维护着这个体系的运转,所以优秀的物业管理队伍也是房子高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交通、配套、物业管理和社区文化是房子内在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外在体现就是房子的升值潜力。在购买过程中,对楼盘的硬件和软件做全方位地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房子附近的交通条件、购物环境、教学设施的配套、物业管理的素质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等都应被列为考察的条件。
保险中的可保风险仅指“纯风险”。纯风险的意思是说只有发生损失的可能,而没有获利的可能。比如财产被盗、身体得病等风险就是一种纯风险,只会遭受损失而不可能获利。投资股票亏损就不是纯风险,因为投资股票可能会赚大钱。所以,保险公司一般不为股票上保险。具体来说,可保风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损失程度高。如果潜在损失不大,微不足道或者人们完全可以承受,这类风险根本不用采取“保险”。比如您根本不会因为担心遗失一个苹果而专门买保险。
(2)损失发生的概率小。如果损失发生的概率本身就很高,对这样的风险投保意味着昂贵的保费,也就谈不上转移、分散风险了。比如,某地区新自行车失窃率高达40%,如果对新自行车投保,您需要支付40%的纯保费,外加保险公司为弥补营业开支而收取的保费(比如10%),那么总保费就达到了车价的一半!显然投这样的险很不划算。
(3)损失有确定的概率分布。保险公司在确定收取保险费时,需要明确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发生后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然后才能据此计算应交纳的保费。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掌握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分布,还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这些数据。
(4)存在大量具有同质风险的保险标的。任何一个险种,保险标的数量必须足够大,否则就起不到分散、转移风险的作用。另外,根据“大数定律”,投保的人越多,保险标的越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越稳定,这显然更有利于保险公司测算风险,保证稳定经营。
(5)损失发生必须是意外的。如果故意为之,保险公司将不予赔付。
(6)损失必须可以确定和测量。损失一旦发生,保险公司需要明确损失价值并给予赔偿,若不能确定和测量,就无法进行保险。
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分散风险、集中承担的社会化安排。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而言,保险能够起到维持经济发展连续性的重要作用。在遇到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巨大损失会严重冲击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使社会经济发展的链条发生断裂,而保险则能够起到缓冲和补救作用,帮助社会渡过难关。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严重的恐怖袭击,世贸大楼被撞塌,数千精英殒命,损失巨大。但由于完善的保险体系,全球保险业为此偿付保险金达数百亿美元之巨,美国经济也因此没有出现剧烈动荡。
除了足够富有的人需要为“闭上眼睛的瞬间财产减少一半”而规避损失以外,普通人员需要为“意外、健康和养老”而转移损失。这就是人生必保的“三大风险”。
1.意外风险
意外事件每天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演。风险已经不再是小概率事件,而事故造成的损失总要有人来埋单。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者收入不同的人群而言,购买高额的寿险是不现实的。经济能力使得他们没必要、也不乐意把所有的钱都放进保险公司的口袋里。但意外险是他们必备的一张保单。因为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意外,意外险能够较全面地构筑起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的安全防线。
意外险的保费低,一份保额为10万元的保险,投保人只需交纳100多元的费用,可谓是“小投入大保障”。
意外险种类很多,人们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一般的意外险,保障范围广,保障期通常为一年、不限制出险地等。一份保额适中(10万元到20万元)的意外险,适合所有人购买,作为意外保障;旅游意外险期限较短,对出险地也有严格限制,只保旅行期间的意外;交通工具意外险适合于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保险公司对于被保险人在特定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上发生的意外给予赔偿;航空意外险,适合每年坐飞机次数较少的人士,如很频繁则更适合投保交通工具意外险。
在低利率、低投资收益率的时代,购买意外险等纯保障险是非常必要的。
2.健康风险
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保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最大诚信原则
怎么算是最大诚信呢?最大诚信是要求当事人必须向对方充分而准确地告知有关保险的所有重要事实,不允许存在任何的虚伪、欺骗和隐瞒行为。如果一方隐瞒了重要事实,另一方有理由宣布合同无效或者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
选择保险公司
可提供相同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有很多,那么对于投保人来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保险公司呢?怎样评估一个保险公司呢?你可以参看如下的标准:
1.公司实力放第一
建立时间相对较久的保险公司,相对来说规模大、资金雄厚,从而信誉度高,员工的素质高、能力强,他们对于投保人来说更值得选择。我国国内的保险业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主要参考标准则为公司的资产总值,公司的总保费收入、营业网络、保单数量、员工人数和过去的业绩等等。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不应该只考虑保费高低的问题,购买保险不是其他货品,除了看价格,业务能力也很重要。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理赔方面的业务较成熟,能及时为你提供服务,尽管保费较高,但是其能够保证第一时间理赔,仅这一点,就值得你选择。
2.公司的大与小
作为一种金融服务产品,很多投保人在投保时,在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上,犹豫不决。其实,在这一点上要着重看它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一般说来,规模大的保险公司理赔标准一般都比较高,理赔速度也快,但缺点是大公司的保费要比小公司的保费高一些;相比之下,小的保险公司在这方面就有不足,但保费会比较低,具有一定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3.产品种类要考验
选择合适的产品种类,就是为自己选择了合适的保障。每家保险公司都有众多产品,想要靠自己的能力一点点淘出好的来,并不容易。不过,找到好的保险公司就不同了。因为一家好的保险公司能为你提供的保险产品都比较完善,可以从中选择应用广泛的成品,
亦可省了众多的烦恼。而一家好的保险公司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种类齐全;产品灵活性高;可为投保人提供更大的便利条件;产品竞争力强。
4.核对自己的需要
保险公司合不合适最终都要落实到自己身上,你的需要是什么?该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你觉得哪家公司提供的服务更完善?精心地和自己的情况进行核对、比较,这才是你做决策时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节省保费
购买保险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可以有效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灾难而带来的财务困难,同时可以使资产获得理想的保值和增值。但在当前省钱才是硬道理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保险买得经济又实惠呢?
1.弄清自己买的是什么
很多保险公司都要求保险顾问不要用最直白的说法告诉潜在的客户,某种保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比如说不少保险公司在谈论人寿保险的时候,避免直接说“人寿保险”这个词,总是会用一些委婉的说法,例如,用“保障抵押”“退休养老计划”或“避税方案”等加以包装。
但是,投保人必须弄清自己在购买什么。保险顾问总是强调保险降低风险、规避纳税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他们会尽量掩盖保险的另一面:高手续费、长年累月地定期缴纳,以及一旦提前终止所受到的巨大损失。因此,不要被保险的包装所诱惑,一定要弄清某个保险方案是不是真正适合你。
2.要考虑附加险
3.选择合理的缴费方式
保费的缴纳方式可以分为期缴和趸缴两种,顾名思义,期缴就是分期缴纳;趸缴是指一次性缴清,之后就不再负有缴费的义务而享受保障权利。不同的保险其缴费方式也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缴费方式不仅可以节省保费,还会影响到个人的理财习惯。
缴费期限不同,所缴保费总额也会有所不同。受利息影响,缴费期越短,利息成本越低,最终所缴纳的保费就越少;反之,缴费期越长,最终所缴纳的保费总额就越多。
期缴又分为月缴、季缴、半年缴和年缴,其中年缴又有5年缴、10年缴、20年缴或30年缴等方式。
保费大多会在每月或每年按时、自动地从账户上划走,非常方便。但是,在每月或每年对账单的时候,你还是要问问自己这种支付方式是否合适,这些钱花得是否值得。因为有的时候年付比按月支付要便宜15%~20%。所以,不要在不知不觉中被“咬”了一大口。
面对如此纷繁的选择,如何选择才最合适呢?
(1)以保障为目的,选择较长缴费期。一般而言,如果客户投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以保障为目的,那么应该选择较长时间的缴费方式。比如,人寿保险、重大疾病保险。
(2)以储蓄为目的,选较短缴费期。如果客户投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老有所养,所购买的保险属于储蓄性质,如两全险、养老险等,那么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较短的缴费期。因为相同的保额,或相同的储蓄目标,在缴费期较短的情况下,总的支付金额也较少。
此外,有些投保人面对长达二三十年的缴费要求,担心因为不能按期持续地缴费而影响保单的效力。这时,如果收入相对丰厚,或拥有一定的银行存款余额的客户,可选择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保单缴费义务,以避免这种担心。
资人正是青春年少,处于投资的初级阶段,那大家优先的需求应当是意外、健康、保障、养老、子女、投资(这个排序的前提是根据大家目前年龄段具有的特点来排列的),以健康需求为最大,购买保险以前一定要首先确定自己或家人将来要面临的医疗费用风险。
每个人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所需要的保险保障范围也不同。影响风险的因素有职业、收入、地域、年龄和家庭等。比如,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在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时候,需要商业保险的保障。而不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则需要全面的商业医疗保险。经济条件好的人,在生病时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而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可能因一场大病陷入贫困。肩负家庭重担的人,在疾病期间可能需要额外的津贴。而单身贵族,则很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你应该视自己的真正需求有选择地购买保险,而不需要面面俱到。
另外,除了确定自己的保险赔付需求以外,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在投保条件、保险期间、缴费方式、除外责任和理赔方式等方面各有特色。消费者可选择与自己的收入特点、支付习惯及品牌偏好相适应的保险。未来收入不稳定的人,可选择短期内缴清或有保单贷款功能的保险。
3.签单时要注意
当前面的工作准备就绪以后,还需要做的一份作业就是要了解填写保单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疏忽,最后影响保险产品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业内人士说,把握好5个关键步骤,就可以顺利地签署保险合同。
首先,当业务员拜访你时,你有权要求业务员出示其所在保险公司的有效工作证件。
其次,你应该要求业务员依据保险条款如实讲解险种的有关内容。当你决定投保时,为确保自身权益,还要再仔细地阅读一遍保险条款。
再次,在填写保单时,必须如实填写有关内容并亲笔签名,被保险人签名一栏应由被保险人亲笔签署(少儿险除外)。
1.明确投保目的,选择合适险种
投保人在准备投保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投保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选择合适的险种。
你究竟是需要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是人寿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如果为了自己退休后生活有保障,就应选择个人养老保险;为了将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就要选择少儿保险等。要避免因选错险种而造成买了保险却得不到预期保障的情况出现。
选择合适险种,投保人应从3个因素考虑:
(1)适应性。投保要根据自己或家人需要保障的范围来考虑。例如,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可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这样一旦因重大疾病住院而使用的费用就转嫁给了保险公司,适应性很明确。
(2)经济支付能力。买保险是一项长期性的投资,每年都需要缴存一定的保费,每年的保费开支必须取决于自己的收入能力,一般来说以家庭年收入的10%~20%较为合适。
大多数人来说,买一份家庭财产保险是最值得关注的事。如果财产受损,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经济补偿。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时,你需要多留心、多注意。
(1)应当清楚为哪些财产投保财产险。这既要看自身的保险需求和财产险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的要求。比如,并不是所有的财产都能投保财产险,保险公司对可承保的财产和不保的财产都有明确的规定。像房屋、家具、家用电器、文化娱乐用品等可以投保财产险,而金银、珠宝、字画、古玩等的实际价值不易确定,这类家庭财产必须由专门的鉴定人员作出鉴定,经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特别约定后才能作为保险标的。另外,保险公司通常还对一些家庭财产不予承保财产险,具体包括:损失发生后无法确定具体价值的财产,如票证、现金、有价证券、邮票等;日用消费品,如食品、药品、化妆品之类;法律规定不允许个人收藏保管的物品,如枪支弹药、毒品之类。
(2)要注意家庭财产险的保险责任。一般的家庭财产综合险只承担两种情形造成的损失,一种是自然灾害,另一种是意外事故,如果财产被偷,这不是财产综合险的责任范围,保险公司不会给你赔偿,所以你最好给财产投保盗窃附加险。
除了上面提到的保险范围和保险责任外,你还需要了解除外责任、赔付比例、赔付原则、保险期限、交费方式、附加险种等内容,明确未来所能得到的保障。
(3)确定保险金额,避免超额投保和重复投保。按照保险公司的赔付原则,如果财产的实际损失超过保险金额,最多只能按保险金额赔偿;如果实际损失少于保险金额,则按实际损失赔偿。所以,在确定保险金额时,保险金额不要超出财产的实际价值,不然
得白白地多交保险费。有些人将同一财产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财产发生损失时,各家保险公司只是分摊财产的实际损失,投保人得不到什么额外的好处。
(4)仔细填写保单,办好投保手续。保险公司会要求你提供一些证明材料,你事先要做好准备。填写保险单据时,明确姓名、地址、财产项目及各项目的保险金额等内容。如果你的财产存放在多个地点,最好分别进行投保。如果你的地址有所变更,需到保险公司办理变更手续。
(5)及时按约定交保险费,妥善保存保险单。保险合同里已经约定好交费方式,如果你没有遵照约定,保险公司是可以不承担赔付责任的。
(6)出险后的注意事项。财产一旦出险,应当积极抢救,避免损失扩大。与此同时,应保护好现场,及时向公安、消防等部门报案,向他们索取事故证明。还要尽快向保险公司报案,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单、事故证明等必要单证。
资本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近几年在国内投资市场上又出现了将保障和投资融于一体的新型投资型险种,主要包括分红型、万能型、投资连结型等三种类型。
分红型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与普通型产品相比,分红型产品增加了分红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分红是不固定,也是不保证的,分红水平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着直接关系。通常来说,在保险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年份,客户可能分到较多的红利,但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客户能分到的红利就可能比较少甚至没有。
一是兼具投资和保障功能。保费的一部分用于提供身故等风险保障,扣除风险保险费以及相关费用后,剩余保费在投资账户中进行储蓄增值。二是交费灵活、收费透明。通常来说,投保人交纳首期保费后,可不定期不定额地交纳保费。同时,与普通型又称传统型人身保险产品及分红保险不同,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明示所收取的各项费用。
三是灵活性高,保额可调整。账户资金可在一定条件下灵活支取。投保人可以按合同约定提高或降低保险金额。
四是通常设定最低保证利率,定期结算投资收益。此类产品为投资账户提供最低收益保证,并且可以与保险公司分享最低保证收益以上的投资回报。
投资连结型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寿保险,其具备万能险第一、第二项的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同。投连险灵活性高,账户资金可自由转换。由于投资连结保险通常具有多个投资账户,不同投资账户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投保人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将用于投资的保费分配到不同投资账户,按合同约定调整不同账户间的资金分配比例,并可以随时支取投资账户的资金。
国民财富可分成四大类别:生产性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其中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世行第一次提出。世行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体与制度相联系的混合物,它决定了在给定一笔资产的前提下,为何一个社会在增进可持续国民福利方面会比另一个社会更有效。
关于社会资本,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比如有的定义为公共产品,有的定义为社会网络关系,也有将企业家精神、社会关系、文化(包括信任、价值观、关系型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定义为社会资本。笔者将狭义的社会资本定义为一国拥有的有效组织管理经济与社会的能力。它由界定个人和集体、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并使两组关系之间的协同效应持续增进的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构成。就如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要素有重要的互补性一样,国民财富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互补性。如果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足,物质财富在增进国民福利方面的作用显然会大打折扣。
财富在增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约束条件。一是财富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要的能力和自身耗损的速度,物质财富无论是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资产基本上都有耗损或折旧的问题。二是财富的代际兑换率W2/W1,即上一代人积累的财富与下一代人生产的剩余产品之间的交换比率,取决于代际的人口结构关系和下一代人未来的劳动生产率。三是国民财富四大类之间的互补性和结构合理性。如果某一类财富出现瓶颈,其实三类在增进国民福利方面就受到很大制约。
三点不可同时满足
安全性:S
收益性:A
流动性:vF
AF:基金、股票
SF:银行存款
SA:房产、长期收益保险
方式
通过借贷花未来的钱
通过理财和储蓄创造未来的钱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积累多少钱,已经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在于你如何投资理财,人找钱不如钱找钱,要学会让钱为你打工,而不是你无休止地为钱打工。”
分析家庭财富的来源,我们会发现正常情况下家庭财富有两个主要收入来源:一是薪酬性收入,它的特点是我们必须付出劳动,一旦终止劳动就会失去相应的收入;二是投资性收益,它要求对现有家庭财富进行积极运作,当然收益中伴随着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财富管理存在两个极端:
一是财富闲置浪费,家庭财富大量放在低收益产品上,犹如奔驰跑车在高速公路上只开到30km/h,而通货膨胀正悄悄地让财富逐渐缩水;
二是财富集中投资,追求“一夜暴富”,但是风险的发生也会导致财富一夜成灰。那么如何合理构筑家庭财富呢?这将是本书第三部分讨论的主题。
家庭财富管理,实际上就是家庭财富(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的划分和整合的过程。对于家庭来说,成功的家庭财富管理,就是把收入支出、可投资资金和资产、各种负债合理地分为几部分,对各部分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管理,保证尽快实现生活的目标,同时确保财务安全,增加财务流动性和自由度。
在人的一生中,日常开销、中期投资以及长期投资这三部分的比例不是固定的。一般来说,这三部分的比例依次应为6∶2∶2,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孩子出生前是两个人的家庭,夫妻又都很年轻,赡养压力也小,两口子理所应当有目的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一般来说日常开销比较大,但同时也是充实家庭资产的黄金时期,这样日常花销和中期投资占比例较大。长期投资产品以保障型的保险和长期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为主。孩子出生后是三个人的家庭,同时赡养责任也如期而至,生活开销虽然占比增大,但是用钱的人也多了,生活相对生育前应该更注重节约,同时夫妻的养老压力也逐渐增加,那么必须逐渐增加用来长期投资的资金,以保证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制订好了明确的管理计划后,就需要把细节完善。以中期计划为例,想购房购车的钱是存银行一点点积累还是买股票或其他方式,要具体分析。全存银行,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贬值(购买力下降)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把这笔用于中期投资的钱分成几部分,用来分别买股票、基金、国债和储蓄等。对风险较大的投资,资金管理需要更加细致:例如把购买股票的钱分成两部分,长线投资和短线投资各占一部分。管理得当将有助于你降低投资风险。如果对证券等资产投资市场一无所知且无暇了解,那么就不要轻易涉足其中。
一、平衡一生中的财务收支,确保财务安全
人生有很多梦想,很多梦想的实现需要经济上的支撑,例如,累积足够的退休基金以安享晚年,建立教育基金为子女的将来考虑,积累一定的资金购车买房,或者积累一笔资金用于到世界各地旅游,有些人还打算创立自己的事业,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对一生的收支进行合理的平衡。
实际的收支关系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收入-支出=0
收入-支出0
(2)收入与支出的两个不一致性包括:
收入和支出总量的不一致;
收入和支出时间的不一致。
财富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支,使人的一生中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不会因为某个时期缺乏收入而陷入放弃某项支出的“饥荒”。
四、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
确定了财务目标、风险属性后,随后需要决定的就是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也就是需要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来操作,在投资上称之为投资组合。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力是考虑所有投资问题的出发点,风险承受力强的,可以考虑较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诸如股票、偏股基金;风险承受力不强的,可以考虑低风险的工具,债券、偏债基金、保险等。
家庭资产管理包括金融资产的管理、非金融资产的管理;存量金融资产的管理,增量金融资产的管理;长期资产的管理、短期资产的管理等。家庭负债管理包括短期负债管理、长期负债管理等。家庭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包括二者在期限、币种、流动性等方面的匹配管理。在家庭资产负债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结构等。
一、资产负债率
家庭资产负债率=家庭负债/资产总额,表示家庭资产中负债的百分比。
资产负债率是个最简单的比率,也就是负债在总资产额中的比率。资产负债率在什么样的水平上比较合适呢?一般说来,家庭资产负债率在
70%以下属于安全状态。负债生活是以支付利息为代价的。当
生活中,很多家庭的资产流动性都比较差。例如,在160多万元的家庭资产中,有130万元是流动性较差的房屋,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为80%,家庭资产流动性比较差。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的比例超过90%,就意味着家庭的资产流动性很差。
按照资产的流动性,我们可以把家庭资产简单地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个部分。流动资产是那些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等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而房屋和非运营用的汽车则属于固定资产。实践证明,大部分的资金供给,像养老金的储备、子女的教育费用、自己的进修费用以及国际旅游这样的非必要性的支出都来自流动资产。所以保持流动资产的比例对家庭生活的保障和享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双方父母都有住房,经济条件较好,没有赡养负担。夫妇商量好两年后要孩子,制订的财务目标是:(1)在孩子出生前为孩子先准备好一定的抚养教育经费;(2)适当增加长期投资;(3)二人除有社保外,没有任何商保,为了家庭防范风险,应补充一定的商业保险。
资产分成三大类:消费型资产、投资型资产和保全性资产。
消费型资产主要是汽车、装修、大型家用电器。这一类资产我们一定要注意,它们没有增值概念,没有任何收益率,只有成本概念,只有折旧。当然为了生活享受,我们都可以追求这种消费型资产,但是千万不要透支体力去做消费型资产的安排。
第二类资产是投资性资产,像股票、基金、房产等。这类资产收益率高,但是伴随很大的风险。
第三类是保全型资产,因为中国人在前两项上很重视,后一项安排得很少。目前比较合适的保全型资产品种有两个:一个是黄金,另一个是人寿保险。黄金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携带,而且带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叫资产。现在拿来压箱底的有房产证、存折、股东卡,但到了真有危机的时候,你可以带走房产证,但带不走房子;你可以带走存折,但带不走现金;你可以带走股东卡,却带不走股票。到了真正发生危机、需要救命的时候,一定要有可以随时拿出来、全球都能承认的有价值的东西。黄金还有很多其他资产无法比拟的优势—能保值,这种特性使其能成为处理危机的一个硬通货。但是,黄金虽然能保值,长期收益却不高,不宜持有太多。
(1)家庭资产严重不均但负债很低,金字塔严重且塔尖突出:10%的家庭拥有了85%的家庭总资产,仅有8.3%的家庭资产高于平均值(平均值为180万元,其中有70万元的房产),70%的家庭资产总额低于100万元,总体家庭的负债率仅有5%。
(2)家庭以个体生意为主,其次为房产,金融资产很少:金融资产仅占5%,其中又有75%是存款和现金;房产占36%,剩下都是个体小企业,中国有5000万个个体户。
(3)民间借贷(亲戚拆借)活跃:12%有借出,33%有借入,以买房买车为主。
(4)过去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要资产增值来源: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近90%,但由于年轻人往往不在家乡,这部分刚需是买房的主力军,相信会随着年轻人口的锐减而缺乏购买力;20%的城市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而平均第一套赚了3倍,第二套赚了1.5倍。
(5)个体生意盛行:15%的家庭拥有自己的生意,而美国仅有7%。
社会现实的“房子+证券”的家庭财产配置。
一个家庭的财产处理要分成理财端(存量)和创收端(增量)。
理财的核心是配置,包括 :流动性差的和流动性好的配置(房子流动性差,股票流动性好);短、中、长品种的周期性配置(短周期的流动现金管理譬如信用卡,中期的股票持仓和长期的房产配置);资产端和负债端的配置(我习惯把从银行拿来的钱当作负债端)。
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健收益。如果创收端表现良好,则可以适当扩大理财端的风险承负,以扩大收益。如果创收端出现增长放缓或者停滞,则需要相应收紧理财端风险。
创收端可以是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也可以是工作量的增加,还可以是工作性质的变化导致收入增加(譬如创业)。
一本书《穷爸爸富爸爸》;现金流收支平衡很重要,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写过:“幸福就是,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痛苦就是,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不懂投资和股票的时候,就通过这些文学启蒙了财商,接触股票之后就是如鱼得水了。
1)债务:属于风险厌恶型的人,极不情愿负债,负债丧失自由。
2)现金:我同样也讨厌持有现金,因为上学就感受到通货膨胀的速度,长期持币肯定是傻缺,所以工作之后基本从不存银行从不保留现金,维持基本的家庭流动性即可,就是发生突发事件不缺钱,都有稳定薪水现金流,10万左右的救急备用金,现在也准备挪到蛋卷了,收益有点低。
3)不动产:两套,一套市区板楼,一套郊区别墅,无贷款。资产很大一快都沉淀在房产里。
4)股权:有三四家未上市公司的股权,都是小股东,投入本金不大,有的黄了,有的运营不错。
5)古玩:有几件玉器,以前玩票留下的,投入不大,不知真假。
6)金融资产:持有的是金融资产,流通性、安全性、增值性综合最佳,以股票、债券类基金为主,牛市超配固收类,熊市超配权益类。目前分级A、债基lof仓位很少了,不到2%的底仓;基本都配置在股票上,股票有AB港美四个账户,
把家庭资产增值曲线和资产负债表列出来,
0~22岁大学毕业:教育金、创业金、婚嫁金、重疾险、养老金和意外住院医疗险。
16~30岁成人起步阶段:重疾险、婚嫁金、生育险、妇女险、养老险、意外住院医疗。
30~50岁家庭状况稳定:养老险、重疾险、妇女险、意外住院医疗险。
50~60岁退休前:养老险、重疾险、意外住院医疗险。
60~80安享晚年:身故险、意外住院医疗险。
这些债券型基金,基本就是固定收益了,不过都放了杠杆,要不收益咋可能做这么高,毕竟前面几年股市不好,而债券除了前年央妈那场戏碰到了黑天鹅,其他情况还都是蛮好的,所以收益自然不错。不过虽然我起的名字是稳健保守型,但是其实放杠杆,本身就不是保守的做法了,当然了,基金公司都是专业人员,那么,我们应该认可人家的投资方法,以及对于风险的把控。唯一的缺憾就是,找不到更长的观察时间期限的产品,无法证明可以穿越牛熊。
四个账户:要命的钱,用于短期消费,占10%;保命的钱,用于保险保障,占20%;生钱的钱,重在获得高收益,占30%;保本的钱,重在安全、稳定和长期性,占40%。
当然即便是“4321定律”也不是金科玉律,这个世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财黄金定律”,这些数字只是给大家做一个指引和参考,让我们比较方便地通过投资、消费、储蓄、保险等来构建一个进攻和防守兼备的家庭财务体系。
每个家庭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各项比例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单身期在股票、基金等方面的投资比例自然比退休期要高一点,而已婚者则会提前为子女未来的教育金做准备,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上下浮动.
多问几个“为什么”,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财产负责!对了,你还发现有哪些“坑人”的理财定律呢?
口袋里有1000元,拿去买了鸭架子吃,叫作消费。
如果把1000元存进银行里,叫作储蓄。
如果拿这1000元换了美元,叫作外汇配置。
如果把银行账号上的1000购买了某个理财产品,那么这钱从流动性变成半流动性。
如果拿这1000元向银行再借了1000元,叫放大杠杆。
如果你是拿这1000元向9个朋友各借1000元,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那叫套利。如果你把套利所得请朋友吃早饭,然后再各借100万,换汇跑路了,就叫诈骗。
国人更多是谈论房价,而忽略房产的扩大负载以及配置作用。
房地产的价格我谈得比较少,也简略地谈两句。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有三个:土地供应、货币供应、人口政策。
房子要盖在土地上,卖房子实际上卖的是地(也包含地理位置)。而货币供应决定了买盘的力度,尤其是在换汇渠道少,资产荒的背景下,存量货币挤入房地产市场,自然也会推高这种局面。如果换作炒股,我们就明白了。在新股停发的时候,次新股都会被炒一波,便是供应不足的体现。而货币供应过量,也可以理解为牛市钱多。虽然很多用炒股模型来分析房价的基本都失败了。但土地供给比作新股,存量超发货币入楼市比作牛市资金入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除此之外就是人口政策。在没有户籍制度的国家,人口越集中,房价越高。而在中国特色制度下,户籍天然捆绑市民福利,所以,越是限制户籍人口增长的区域,户籍折价越高(防止稀释)。而房屋与户籍捆绑,则赋予了房屋等同估价模式。这个可以理解为大户线下打新获利更大。这和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增长带来楼市上涨并不矛盾。普遍规律和中国特色规律结合后的规律是“非户籍人口占越大越限购,越限购越涨”。
所以,一个城市的房价要涨,必然是:土地供应减少;城市居民储蓄余额加杠杆空间大(货币供应);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大;限购。
比如我们来看深圳今年这轮上涨,首先是没地(都闹到要填海了),然后居民手上有钱且加杠杆空间大,非户籍人口多,且最后限购了。
比如我们再来看成都,一直属于价格洼地,首先是地很多,周边全是;居民储蓄余额不高;人口流入增长较慢,没有限购。
房产配置多少,是以家庭收入结余(必要家庭开支)来衡量的。比如60万结余的家庭,一年还贷不易超过25万,如果要超过25万,就要从开支中挤出来。这种设计是为了防范夫妻中有一人收入归零(因疾病失业)。
区别一下保险和社保。
社保是社会保险的简称,只能覆盖最低保障,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尤其要注意的,这些保险有“基本”二字。所以很多时候,最需要覆盖的特殊情况往往是不能覆盖的。
所以,为了给家庭更好的保障,尤其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要使用商业保险进行覆盖。比如大病险、覆盖特定民营医院的险种等等(这个我记得用和睦家做例子那篇我有介绍过)。
很多家庭才小有积蓄的,会忘记做家庭财产险。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尤其是长期闲置但是有财产配置的房屋一定要上财产险。
期自己做一份财产列表(带拍照录像什么的),像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在家装个保险柜摄像头,家里没人时开着也不难。而且如果一旦被盗,一定要在24小时内让保险公司的人过来勘察现场并且赔钱(最好是挨着警察一起到,警察接受报案丢了多少东西时就和保险公司的人说清楚,并且录像)。
保险这种东西,就是兜底用的,比如我上文说的夫妻一方因为生病失业,或者家里有人生病需要离职照顾,那么如果大病医疗没有跟上,那很惨的。
年轻且身体好时可以忽略,先满足房子和股票的配置,但一旦有结余了,手头宽点了,把保险跟上来。说白了,都是顶门立户的人,不能生个病就让家里遭殃了,更不能自己拍屁股走人了一毛钱没留下。话不好听,大概就是这意思。
至于分红险、万能险什么的我保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是合同里头坑太多,另一方面,给钱让他20元买万科,不如自己10元买万科。
可转换债券 (Convertible Bond)是债券的一种,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通常具有较低的票面利率。本质上讲,可转换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允许购买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
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买入风险自负。
. 从业年限——七年一轮牛熊2. 业绩——收益第一名
- 回撤——4. 基金经理的人品——都很棒
- 理念——6. 购买——参考限购+估值
人生要知道大势、大方向,看得懂。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比一切一切都重要。”
看懂大方向,明确商业,信用周期。了解天时地利人和,认知运气因素。构筑产业兴衰边界,大手笔进退。投资是取舍之智,信息分析之力,犯错,认错之勇。做为普通人控制好精力和能力就像是棋盘上的棋子,然而,。。
2.少犯错比多成功重要。
3.确立合理的目标,并且坚持。
4.不要限于一时一地的情景,从长远看、从整体看。
5.承认人性,接受感性。尽量多学习增加理性
. 从业年限——七年一轮牛熊2. 业绩——收益第一名
3. 回撤——4. 基金经理的人品——都很棒
5. 理念——6. 购买——参考限购+估值
视野,经验,知识是认知的显化提炼;也是果断,理性行动的束缚。
规则,数据,模型是体系的内化算法;却使生存,风险管控于盲目。
拿起,又敢于放下。
或许是最简单直接,也最难恪行的智慧。
比如,这个投资策略为了分散单一国家单一资产品种的风险,实际上是进行全球配置的,而且不只是投资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外汇等等都有所涉猎。
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去海外开个账户都挺困难,能在这么多国家同时跟踪这么多大类资产的价格走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些对于一个专业的对冲基金来讲,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另外,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监管要求,做空一个国家的市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也难以实现。
《一个世纪的趋势投资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你购买一家公司,那么不仅代表你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而且看到这个国家得经济发展。
其次,我想到了老师在另外一门经典案例课里提到他参加巴菲特的股东大会学到的两点智慧:
第一,在任何人群中,愿意去踏下心来做好研究、做好功课的人都是非常少的,即使是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人,绝大部分也不过是凑热闹的人云亦云者。
第二,不论在任何群体里,愿意保持思考。
1.分散投资,不能焦目的地平均主羲分散,而是把重头的资金集中在那些你有把握的投资上,遐挥一些可能的潜力股,④遏畏期的觐察和考睑,看他L是否能豹成赢重食的梗的。
2.置房,就是置一佃城市的股票,房價是野未来收入的提前反癔,反映了一佃城市未来的增艮潜力,所以,房價雎然高,但是益不代表就有泡沫。作海投资,要遐那些有增艮潜力的城市的房来投。
严谨,光是对一个问题的忽略就能让我们这笔投资失败,那就是——价格。
一家公司再好,如果你购买它的价格过高,也是很难赚到钱的。
什么算过高呢?我们一会儿就说。先来看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银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支柱型和垄断型产业,在我们国家更是。过去二十几年里银行都是整个国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而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就是招商银行。
.1.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买入时的价格是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2.如何判断公司的股价是不是过高,除非极端情况出现,否则我们很难判断。根据巴菲特的建议,我们最好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更可能赚到钱。
股价的本质是人们对一家企业的未来期望,它以企业的市值为核心基础,以价格为表现形式。短期内,市值较为稳定,价
格却是浮动的,有时还很离谮儿,区勋江现了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好公司也不会例外。
所以,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感性判断与理性判断都很重要,对于普通投资者,可能感性更重要一点。彼得·林奇投资的蜡笔理论,追求的就是简单性原则,通过直接对产品和市场的观察,对目标公司形成一个主观的、感性的判断。对各种复杂概念和数据的迷恋往往容易脱离商业本质,大道至简,那些简单的,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可能才是靠谱的。
1)好公司是好投资的先决条件
基本面-行业-个股的自上而下分析,选得出好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夕阳行业里的幸存者也是好公司。不一分为二,扩展思考的宽度。
2)价格合理才值得买,好投资的充分条件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价格合理才值得买,等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才是买点。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提出的逆向投资,垃圾债券只要价格合理,也有投资价值。不一定买得到最低点,想想买了之后继续下跌,你是否会继续买进?
3)护城河是好投资的必要条件
垄断市场自由定价,品牌价值等多种因素反映在市场价格上。因此极端情况下,价格严重背离内在价值,即护城河足够,就是好买点。
4)写下买入的理由,卖就是反向操作复盘可以看得出买入是否正确,尽量买入可以长期持有的股票。不得不卖出,买入的理由都不存在了。
资产分散、行业分散、地理位置分散,算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比较基础且重要分散方式。不过,投资做多了你就会发现,通过分散化来获得收益、抵抗风险这件事,其实是无止境的。想要做到更加分散,还有很多更高阶的手段。
世界充满了风险,所以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分散。基金的 LP(背后出资人),虽然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信徒,但他投资的基金,有价值风格、有动量风格、有绝对收益风格、也有量化套利风格——因为「你也不知道某个三年五年里哪个策略能跑出来」。
另外,他把钱存在了国内外各种银行里,小到城市银行大到瑞士银行这样的国际银行,目的是分散金融系统的风险;他甚至还买了不少实物金条,存放在世界各地的保险柜里……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有些夸张的做法,是他认为自己能在市场上长期存活下来的必备技能。
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金钱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它的作者是摩根·侯塞尔(Morgan Housel),一名风险投资人和很好的写作者。文章开头,他讲了两个投资者的故事,故事的两个主人公虽然相互并不认识,但却隐隐地有所呼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曾经提出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它说的是在我们理解和感受钱的时候,往往会对不同的收入支出构建出不同的心理上的账户,来分别衡量。
「四笔钱」,其实就是这个概念的一个典型的应用方式。我们把自己的钱,根据不同的用处、目标和风险偏好,分成不同的账户分别管理。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如果我们给一笔钱做好分类,就像在心里给它打了一个标签一样,也会对这笔投资产生更正确的期待。比如你把钱归类为长期投资,那么如果这笔钱产生了账面浮亏,你会更好接受,因为长期投资的波动就应该是大的,浮亏是正常的。
通过自己选择股票的方式来选择「好资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太难了。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持有公司的股权,享受长期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呢?
答案就是「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就是购买一篮子公司股票的基金,比如刚才我们说的创业板指数就有对应的基金,还有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等等。通过购买指数基金,你就相当于购买了很多家公司的股票,同样能分享这些公司成长的收益。
从「分散风险」,「不会死」的角度来说的。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告诉你,其实指数基金能够帮助我们选择到好公司。
拿创业板指数为例。创业板指数是在创业板中选择前 100 只市值最大的股票,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计算股票指数。长期来看,越是好的公司,其市值增长越快,越是差的股票,其市值持续萎缩,如果一只股票市值排到 100 名以外,就会被淘汰出创业板指数。
如果一只股票市值持续增长,那么这只股票在创业板指数里的权重也就越来越大,我们的投资组合中这支股票的占比也就越来越多。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持有指数,将越来越多地投资于更优质的企业。
看到这里,你可以猜猜前面提到的创业板指发布时候的 100 家企业,现在还有多少在创业板指数中?
答案是只有 18 家,其余的 82 家都在漫长的时间中被淘汰了。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把A股的所有上市公司看成一个学校的学生,挑选其中的前 10% 成立一个尖子班。每年按照考试成绩,优胜劣汰、重新选择。最后这个尖子班里,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大概率是更多的。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在 2010 年 10 月持有的不是这 100 只创业板初始成份股,而是有着优胜劣汰机制的创业板指数基金,我们获得的年化回报,将从 7.77% 提升到 12.83%。
事实上,A股的头部效应非常可怕。
我还想再告诉你一个数据。在A股中,创造财富的前 15 家公司,合计贡献了大概 10 万亿的股市财富,这相当于A股过去 30 年创造财富的总和。不止是A股,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著名的金融学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统计过,美国股市从 1926 年以来所有的投资回报,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 1000 只股票。而这些股票的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 4%。
如果我们希望找到长期投资的「好资产」,提高我们的长期收益率,我们就必须要「投中」这些头部的公司。但是,想从几千家公司中找到这些数量极少的头部公司,难度太大,概率非常低。因此,我们购买指数基金,除了分散风险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到这些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好公司。
挑中好公司就一定能赚到钱吗?
当然,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一定能挑到那 3% 的公司。但其实就像我们在 第九讲 中描述的,持有这样公司的体验,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惊险得多。
在我们写下这篇课程文稿的时候(2021 年 1 月),特斯拉是公认的优秀公司。这家公司从无到有地把电动车带到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成了最新的世界首富。
从收益角度来看,2014 年至 2020 年末,特斯拉的股票涨了 28 倍,如果算年化
这三种策略分别是:
1)普通定投:每月定投 2000 元,一直持续定投买入,没有高估卖出。
2)低估加倍 + 高估不买:根据股市温度,低估加倍定投(加倍定投时每月投入 4000 元),高估不投,但没有在高估时卖出,目的是希望尽量买的价格低一些,不要买得太贵。
3)低估加倍 + 高估不买 + 高估卖出:利用股市温度,实现低买高卖。这里,高估卖出的判断依据综合考虑了股市温度是否高估以及趋势交易的方法。
搭建了一套基于「好资产 + 好价格 + 长期持有」的投资系统。就像前面课程所说,这个世界上的投资策略还有很多,如果找到能真正搞懂并且适合自己的策略
.
能力圈和投资标准
投资策略
当我们平时讨论某个买卖操作的时候,比如「买哪只?」、「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什么时候卖?」等等,这更多的是在说这里面的第三部分——投资策略。但其实,另两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投资哲学,更为重要。
投资哲学
在投资世界里,无论是买还是卖,或者持币不动,一个投资者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来自于他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看法,或者说,来自于他的投资哲学。著名的投资哲学家凡·撒普(Van Tharp) 曾经说过:「你所交易的不是市场,而是有关市场的理念。」
我们看到的那些投资大师,无论是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罗斯、费雪、达利欧,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他们的每一条投资理念、每一次投资决策,都是从自己的投资哲学发展而来。
这么说也许太抽象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他所有的着眼点都是企业的价值 —— 这里的价值指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当他看到一家企业时,凭借数十年商业分析师的经验,他的脑海中可以快速浮现这家企业 10~20 年之后的图景。简单比较一下这幅图景以及企业现在的样子,巴菲特就可以决定是否要「扣下扳机」。
而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里,他的着眼点是一家企业现在的价值。格雷厄姆会努力寻找市场价格比企业的账面价值低得多的企业,买下他们,然后寻找价值回归的机会 —— 无论是市场价格的均值回归,还是主动地采用清算、收购等方式。
再来看索罗斯,索罗斯一生的兴趣都在哲学。他认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而市场的价格是由人的认识(包括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决定的。如果他发现了正控制着市场的反身性过程,并且判断这种趋势会延续一段时间,而预期价格将变得比大多数人所预测的价格要高得多,他就会果断出手。这就是他的投资哲学。
不同的投资哲学,也决定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操作。
拿买入一只股票来举例。
当巴菲特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因为他能够看清这家企业未来 10 年的发展,一共能赚多少钱 —— 这也就是这家企业的估值。如果市场的价格比这个价值低很多,他就会买入。而当索罗斯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因为这只股票价格背后的人的认识形成了反身性过程,决定了价格可能会涨的很高。接下来,如果这只股票涨了,巴菲特可能会停止买入。因为在他的投资哲学里面,这个价格可能超过了他能承受的安全边际。而索罗斯可能会大幅加仓,因为「市场先生」给予了他正确的回应,证实了他的假设。如果这只股票跌了,巴菲特可能会大幅买入,因为安全边际更足了。但索罗斯可能会全线撤退,因为「市场先生」在告诉他,你可能错了。「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 对于这些投资系统里的具体操作,巴菲特和索罗斯可谓大相径庭,但如果你从投资哲学。
整个市场你都是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一个浪头打过来,一切可能瞬间就不复存在。哪怕你真得赢了几次,都可能是在为后面更大的失败埋下伏笔。理解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长久地活下去,才是获得成功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