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割韭菜

发布于 2022-10-05 20:48:23


美元正在割全世界的韭菜,大体步骤如下:
美元先贬值-资本外流-推高他国股市、房价;然后,美元升值-资本回流-他国核心资产暴跌-国际资本返回抄底。

汇率对普通人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对外贸出口是好事,因为目前我国外贸绝大多数是美金结算的,贬值会使中国商品更有竞争力。而外贸是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好还能促进就业。

但是对进口来说,倒过来,进口商品成本更高了,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

源头大宗商品,我国对外依赖大的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粮食,天然橡胶等。其中石油影响的不仅是汽油价格,还是各种塑料制品,纺织面料,化肥等的原材料。这些直接影响物价。比如鞋子的面料,鞋底,都是塑料制品。

其次,工业品方面,有高精度车床,精密仪器,高端轴承,芯片,数控设备,操作系统等。这些作为生产工具,都会间接影响物价。

第三,终端消费品,进口电器,日用品食品,奢侈品,汽车等,这些我倒觉得,大多数非必需品,对民生的影响不会太大。

历过蝴蝶效应的市场先生的“毒打”以后,才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既然市场总是有未知的风险存在,而且根据塔勒布所说资本市场是满足“肥尾效应”的,也就是尾部极端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呢?

最主要的还是做好资产配置,分散投资,控制仓位。但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坚持杠铃配置的原则,在确定性高一些,稳定的资产端多配置一些,在极端事件少配置一些,用平时的收益去养最极端最尾部的事件。

咱们来看下,对应到私募投资,哪些是确定性高一些的策略呢?像我们提到的中性、套利这两个策略,都比较符合。中性策略是通过仓位对冲的方法,赚取一种绝对收益;而套利则是利用资产定价的偏差来“捡漏”,因为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资产会遵循“一价定律”,所以相对来说,这种收益的确定性也比较高。

中性策略过去三年的平均收益率是5%、12%、9%,而套利策略过去三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别是8%、13%、10%,虽然今年套利策略的表现不如中性策略,目前中性策略平均仍有近6%的收益,套利策略平均微跌不到1%,但是从历史表现来看,套利的整体收益是高于中性策略的。
闲钱投资

第二是长期投资不能加杠杆。加了杠杆的钱叫“催命钱”,股市大跌“抄底”也一定不要用。股市下跌趋势一旦形成,在情绪的裹挟之下,底在哪里是很难测的。闲钱投资可以慢慢熬,杠杆可不会陪我们慢慢熬,到期还款、下跌爆仓一点都不会给我们留余地。
心理建设

长期投资的本质当地公司生产是关于信任经济,影响力和人机交往关系来驱动。在人活动上主要以社群成员、微信、QQ群等为主。总之,信任经济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运作的。市场经济下,陌生人经济,同样面对种种风险,化解这些风险不再是依赖家族社会,而是成体系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制度。依靠社会制度来化解风险,成为陌生人经济的不二选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就是成千上万个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是生产者,都在为陌生人提供产品与服务,谁的产品物美价廉,谁就能获利更多。同时,每个人又是消费者,他从市场中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也就是用货币对生产者的产品与服务投票,谁的产品好服务好,他就用钞票真心实意投谁的票。这也称为消费者主权,消费者按价格支付的货币量就是消费者对消费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评价。

悲观的人和贫线上不(贫,困,穷是三件事情)还真的不适合长期投资。

贫是一种缺乏的状态,可能缺的是钱,也可能缺的是经营理财能力,还可能缺时间,缺精力,用这个定义,人在很多方面都是贫的,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富足的,缺理财能力和钱,学术方面又是富足的。。。。。穷,认为特指缺钱。困,不但缺钱,而且无法突围,指那种心理和物质的绝望状态。贫穷的根源是吝啬和盗窃,与聪明智慧并不同步,世间有很多不聪明但很富裕的,也有很多聪明但很贫穷的,

1、关于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无限循环往复的问题,差不多像日出日落一样的正常:2019-2020年的牛市为今年的大跌埋下了伏笔,始于2021年初的这一轮下跌也一定在孕育下一次大级别的牛市。

2、有朋友担心我们会出现像日本一样“失去三十年”。

(1)这个论调并不新鲜,2018年贸易Z刚开始的时候就甚嚣尘上了,那时候人们更没有信心,但事实是我们在贸易Z中基本上是完胜,2019-2020年还出现了大级别的牛市。

(2)日本算不算失去了三十年我不知道,若以1989年的高点38957点算,日经225指数30多年过去了确实还没有收回来;但日经225指数若以2008年的低点6994.90算起,至2021年高点30805,近十三年涨幅高达340%。

(3)日本,包括今天欧洲大部分国家,基本上相当于漂亮国的另类殖民地,人家一威胁就只有下跪的份。

我们不是。我们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有理由、有信心、有能力建设更为强盛的国家,只要我们不失去信心,就没有人能打败我们。

3、世界确实进入了逆全球化和动荡的时代,担心对我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外贸对我国的影响较大,但我们早已不是一个外贸依赖型国家了,2010年外贸对我国GDP的贡献约为51%,但2021年外贸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经下降到了20.90%,与此同时,近十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

正常的商业竞争逻辑要么是实现双赢,要么是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已、追求双输的政客极端思维可能短期占上风,但不会成为常态。

2021年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65.40%,应该说消费还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随着疫情的好转,这一比重还会逐年上升。

况且,我们的一带一路还在拓展更多海外市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国的外贸前景依然总体向好。

4、还有人担心战争,甚至核威胁。

对这个问题我自己非常乐观。俄乌冲突(实质是与北约的冲突)把很多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提前做了预演,让我们有了更为稳妥和切实可行的应对和准备。

我认为我们发生热战的概率很小,没必要整天神经兮兮的。

整天为这个提心吊胆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减少关切,你越是关注,互联网平台越是按照你的“喜好”给您推送好多吓唬人的相关信息。

退一万步讲,真到了二战那种残酷的境地,钱根本就不重要了,你还用担心投资亏损?

5、身处逆境,尤其身处绝境,乐观是我们唯一可行的选择。

人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不幸,股市大跌资产缩水、失业、丧失亲人、甚至失去健康……越是面临绝境,乐观就越是不二选择
科普

一.美国收割拉美国家的财富

1970-1978年,美元基本上是低汇率,拉美国家以低息从美国商业银行那里借了大量的美债,其中有不少是短期美债,拉美各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9年到1982年期间,石油危机等国际事件使得美国产生了较大的通胀,美国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汇率抬得相当高;于是大量资金流出拉美地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美国家出口的收入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严重,还短期美债困难,出现了‘债务危机’,紧跟着是国家的‘金融危机’;拉美是搞金融自由化的,银行都是外国控股的,有的是外国独资的,银行为了自保,有的变卖资产,有的倒闭,不仅全拉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还严重影响了全球。

美国九大货币中心银行持有的数量庞大的拉美债务,平时借贷已经获得颇丰的利润,在这次危机中又收获很多的优质资产。拉美各国的经济在这次危机中受得了重创,原本是相当富裕的,被美国收割后变得一蹶不振。

拉美危机的教训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层面的,为了发展经济,借债过多;没有警惕美元急剧增值所带来的影响,对金融业疏于监管;二是,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追逐利润狂热化,避险成了空话;三是美国的金融业精明地配合美国政府,美元稳定贬值时,美国金融大量放贷,新兴国家大量贷款发展经济,‘这叫做放水养鱼’,等流通量过多了,鱼也养肥了,美元又该紧缩了,于是美国金融又从新兴国家中大量地抽出资金,造成新兴国家金融危机,于是美国的金融业就乘机收割资产,新兴国家的经济会衰弱。

大家有点明白,美元贬值期正好是新兴国家经济需要发展的贷款期,正是美国资金涌入新兴国家的时机;美元增值期正好是美国资金抽出新兴国家并回流美国的时机,此时新兴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困难,正好是美国金融业对新兴国家的收割期。这种放水养鱼再收割的把戏还可以反复演下去。
二.美国完美收割俄罗斯的财富

俄罗斯在独立之前就存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1991年苏联后,俄罗斯迫切希望进入西方阵营,政治上采用“民主制”,经济上采用“市场化”,包括采用浮动汇率,让罗布和美元自由兑换。前俄罗斯总理盖塔尔提出,要在短期内快速解决经济危机,需要采用“休克疗法”,也就是把俄罗斯继承苏联的全部集体资产给予估价,然后换成‘私有化卷’均分到人民手中,私有化卷可以兑现,可以购房,可以搞投资。

一方面,原本萎缩的经济,就已经市场萧条了;在私有化卷发放后,市场活起来了;但同时,每个人手里都多出了1万多罗布现金,市场上现金过多,通货膨胀,罗布暴跌,1991年,1美元兑换1.8罗布,1992年,1美元兑换3235罗布。

另一方面,市场开放以后,美国在俄罗斯设立了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美国的大量资本涌入俄罗斯市场,它们为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去发展经济。

当大通胀一段时间后就是大通缩,人们的消费能力极差,实体经济亏本,俄罗斯人不得不贱卖实体资产还贷,苏联为俄罗斯留下的70多年的庞大财富,经过私有化卷,经过金融手段,变为华乐街的财富。美国完成了对俄罗斯财富的完美收割。

分析这次危机的原因,一是俄罗斯内部的政治经济不稳,二是俄罗斯对市场自由化的认识不足,对金融危机认识不足,三是让美国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四是国无监管让外资有计划地推动了俄罗斯国内的经济泡沫走到危险的境地。

三.美国完美收割日本的财富

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给日本大量订单,日本发了战争财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不仅大量商品销往全球,欧美企业在市场上无法和日本竞争,而且日本还在欧美购买了大量的企业资产。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也大幅增长。美国想利用金融手段收割日本的财富。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希望五国共同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日本无法拒绝美国主子的要求,还企图通过日元升值去刺激国内消费,让企业到国外扩张,于是也同意了“广场协议”。表面上看,“广场协议”是要解决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过了3个月,美元对日元贬值20%,不到3年,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日元不断升值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国内股市和房市火爆,大家觉得做什么都不如做投资来钱快,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把自己的钱投入火爆的基金池里;另一方面,产品外销困难,国内制造业衰退,制造商将产业基地移向东南亚的同时也转向金融市场捞快钱。日本股市持续25年上涨,在“协议”前上涨是因为经济一直向好,在“协议”后上涨是因为日元一直增值;虚假繁荣冲昏了日本人的头脑,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日本央行也想挽回这种局面,也曾不断提高利率,一度升至4.25%,企图为股市降温,可是挡不住疯狂投机的行为。终于,有一家日本权威机构感悟到了危机,1991年开始大量抛售股票和债券,房市暴跌,引起全面恐慌,日本股市一泻千里,日本政府的赤字严重,央行实在没有能力救市了。债务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产当作抵押物,且大幅贬值抛售,许多中小型银行相继破产,很多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日本这场金融危机爆发让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从此,日本经济失去了与欧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在日本股市崩盘后,日本原先获得的大量资产贬值抛售,美国又完成了一次对日本资产的完美收割。

分析这次危机的原因,一是日本政府财政赤字过大,无力监管和救治股市;

二是日本只看到自身的经济发展而轻视了危机,对金融危机认识不足;三是对欧美联合操纵汇率的阴谋和后果认识不足;四是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让国内因素推动经济泡沫走到了危险的境地。

四.美国收割东南亚财富

1997年7月-1998年2月,东南亚爆发了一场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开始半年时间,由泰国开始,迅速波及东南亚和港澳台韩国日本,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受到严重创伤。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

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缺陷。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

的地区之一,但是问题在于:

(1)过多依赖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放缓,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2)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企业资不抵债又连带影响金融系统。

(3)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

(4)汇率制度僵化,本国汇率没有随美元稳定升值而作出必要的调整,本币贬值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

(5)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五.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比较强

欧洲、非洲,甚至全球各国都被割过韭菜。

中国以前也被割过韭菜,但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比较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美国大量印钞,中国帮美国买了1万亿的国债,当然中国国内也增发了等量的人民币。美国印发的钱大部分都流入股市债市,又变为少数人的财富了;中国印发的钱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建设,演变为整体国力了;美国‘量化宽松’时中国届时也量化宽松,后来美元升值时,人民币也升值;那时我国没有被割韭菜。

2021年,美国因为疫情又大量印钞,美元贬值,中国提早防范,人民币升值,出口商品也升值,但是由于我国的生产恢复较好,全球生产严重受挫,全球都需要中国的商品,中国的出口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所以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中国的损失较小;外国投机资金也已经大量拥进中国,数字人民币还没有普及,这批热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尚不清楚,但是中国已经规定外资不能收购资产,这样的热钱只能在股市债市里转悠,我国可以避免有效资产被收割。

1、美元为什么能割韭菜 因为美元在世界上存在霸权地位,是世界的结算货币。美元是怎么成为世界货币的?到目前为止,标志性的阶段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阶段在战争时期,美国拼命生产战争物资卖给全世界,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用黄金来买。战争结束后,美国占有了全世界80%以上的黄金,然后跟大家宣布,美元以后和黄金直接挂钩,可以直接兑换。因此,大家基于黄金的信任,让美元第一次进入世界货币的范畴。

第二个阶段,美元越来越多,黄金不够换了,美元担心失去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就跑去沙特勘探到大量的石油,然后和当时很穷的沙特商量,他们帮沙特开采石油,并出动军队保护沙特的国家安全,前提是别的国家来买石油必须要用美元。这样,美元就通过绑定了世界商品之王的石油,再次获得世界人民的信任,并一直延续至今。

2、美元是怎么印出来的?

一是通过美联储向银行发钱,然后撒向市场。

二是通过财政部印发国债,然后美联储印钱去买国债,财政部再把钱撒向市场。

各个国家印钱的原理是相通的。

3、美国印出来的钱怎么跑向全世界?

一是普通美国人民拿着这个钱不仅仅买国内的商品,更向全世界买东西,哪里便宜就买哪里的,比如我们中国,我们外贸公司赚了美元后,他们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在国内花钱,我们庞大的外汇储备就是这样赚来的。这里提一下,外汇储备是换人民币时的抵押物,所以不是央行自己的,没办法随意用,要保持流动性。 还有一条 路线就是,有很多钱的美国富人,拿着美元全世界去投资了,哪里收益高就去哪里。 4、美国怎么割世界人民的韭菜?

一是各个国家外汇储备那个钱,因为是美元,只能在国际上买东西或者投资。但是这个储备又是抵押物,要有一定的流动性。除了买部分商品,剩下的要投流动性好的理财,大部分只能买美国的国债,美国人付你利息,你的钱就又还给美国了。这像什么呢?就是你拼命生产东西卖给他,他向你借钱买你的东西,就这个意思。这个韭菜就是这样妥妥地割了。

第二条路线,投资的钱,当美国利息低的时候,美国富人们拼命向银行借钱,然后投向收益高的国家,赚利差。等到美国利息高了,钱又抽回去,回到了美国。当美元来投资的时候,国内资产就不断涨,等美元回流的时候,资产就会下跌。这就是很多新兴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5、美元怎么影响国内?
一是外汇储备换回来的人民币,导致国内人民币增加,而人民币又不能满世界跑,相应地引起人民币贬值。

二是外商投资的钱。外商就是刚才说的,要吃利差,所以哪里收益高就会跑去哪里,从而推波助澜。比如房子收益好,就买房子,涨房价。股票效益好,就买股票,推高股价。等到他们退去的时候,就都下跌。

6、核心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绑定石油。每个国家的发展必须用石油,石油产地的中东国家只认美元交易,因为美国的军事力量。所以其他国家手里必须要有美元,美元从哪里来,就是本国生产商品卖到美国,美国印钱,也就是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获得商品用于消费,国内的居民可以用很低的美元买到其他国家商品。这是第一波剪羊毛。美国指示中东国家开始石油涨价,发动中东战争减少石油供给,石油涨价。其他国家就需要更多的美元,同时国内货币更多,引发通货膨胀。本币贬值,汇率变为一美元兑7人民币,这时候美国实行量化宽松,降低利率,美国企业拿着大把的钱进入别国市场,进行投资,购买资产。比如花了100美元买了700人民币资产。买了之后静待时间。

石油价格恢复,这时候其他国家发现自己手里美元过多,同时国内超发货币也过多,要减少货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之后汇率恢复一美元兑5人民币。这时候美联储开始加息,美元开始回流美国。500人民币就换回100美元。这个过程美国就白得了200人民币。这是第二波剪羊毛。

/
等其他国家发展几年,挣了更多的钱后,美国相同的模式再来一波,可以继续剪羊毛。也可以说其他国家每生产100块,就要给美国缴50块。美国利用这些钱可以持续对科研有巨额投资,有巨额产出,继续对别国科技进行碾压。 石油美元的定义我认为应该包含两点,第一点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石油要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的货币。

第二点是指石油输出国在卖出石油获得美元后,再到美国手中购买债券等投资行为。

通俗的来说,这一体系的运作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世界上的产油大亨们把手里的资源卖出去换来美元,但你手里有票子可不行,你得花出去,于是就跑去购买了美债,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把手中的票子再次到老美手中。美国人得到了美元后,没多久又到产油大户家里买来了石油,石油变成了美元,美元又变成了美债,最后美债又转变成了石油。

全球经济贸易结构性需求

一、结构性因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权重逐渐增加。

其一,可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考察。根据世界银行估计(2014年),在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的原因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归因于增长中的周期性因素,而另外三分之一源于受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放缓引发的结构性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通常包括许可证、准入和税收程序繁琐;合同执行不力;劳动力市场僵化;监管制度偏向地方垄断和国有企业;基础设施落后等等。

其二,从全球贸易变化趋考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认为,全球价值链扩张步伐放缓是贸易下滑的重要因素。有证据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变化是构成全球贸易下滑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生产分工在国际层面融入了全球价值链,进而带来零部件贸易的飙升,因此长期的贸易收入弹性增加。然而自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供应链趋于成熟,贸易收入弹性显著下降。这就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美国和中国共同推动的国际生产分工产生的驱动力自21世纪以来正在变弱,但是国际分工对于尚未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的地区(如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有鉴于此,上述背景给深化未来中拉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对内而言,结构性改革是中拉双方各自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双方进行长期合作的坚实基础;对外而言,在结构性改革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为双方拓展合作潜力和领域提供必要的条件。

、改善贸易投资环境成为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拉美国家正在致力于如下主要领域改革:其一,破除垄断,促进竞争。在能源、电信、粮食等多个部门,通过消除不必要的监管和政府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生产率。其二,缩小财政赤字,维持公共投资。财政调整往往“伤及”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公共投资,因此需要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扩大税基、减少偷税漏税、从基于初级产品的税收向来源多元化转型有助于财政状况的改善。其三,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其四,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框架,促进研发投资和技术外溢效应。其五,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创造。

第二,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中小企业是结构变革和生产率增长的催化剂。在拉美,它们约占企业总数的99%,吸纳雇员的比例约占67%。但是,它们在市场准入、技术获取、研发投资、金融服务以及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上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当前,拉美国家着重从三个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一,为填补商业银行长期融资供给不足的缺口,拉美国家公共金融机构正在通过诸如提供担保、长期授信额度等工具增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其二,通过实施创新和技术扩散政策,特别是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成本。其三,通过加强教育体系(特别是技术和职业培训)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劳动力技能。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和连接性建设。国家或地区生产一体化主要依赖于包括交通、物流、能源和电信等在内的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这些物理性网络通过承载贸易流和价值链,成为连接国内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关系的必要系统。拉美整体基础设施质量排名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平均水平。物流成本占产品价值的比例在拉美达到18%—35%,而在OECD国家仅占约8%。因此,拉美国家存在对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交通、能源、电信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同时,拉美国家也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完善有关综合基础设施投资规划的治理机制、增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协调以及加强对现实交付方式和时间周期的鉴定;其二,探索和加强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效率和有效性。

第四,提高人力资本基础。增加接受高质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对于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最近十年来拉美国家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取得较大进步,但是仍有很大提高空间。拉美国家中等教育入学率为74%,低于OECD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入学率为42%,低于OECD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因此,拉美国家开始通过教育和成人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和青年人)加强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以解决技能错配和短缺问题。在拉美一些著名的“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例如巴西的“入学资助”(Bolsa Escola)计划、墨西哥的“机遇”(Oportunidades)计划,都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升了未来的人力资本。

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首先,从需求结构互鉴引发经贸关系多元驱动。中国和拉美经济增长方式互为镜像,都存在着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不协调的方面。中国开始从投资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更加注重释放有效需求,强调提高消费率、适当降低投资率,而拉美则需要适当降低消费率,提高投资率,更加注重产业政策和吸引外资的作用。2009年以来,中国消费率和投资率大致保持在50%和47%的水平,而拉美则分别为80%和21%,双方互鉴空间较大:其一,中国消费作用提升以及因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引发的消费模式升级,将增加对拉美国家高附加值消费品的进口需求,进而有利于其出口结构多元化;其二,中国对海外投资的政策激励,恰好满足拉美吸引高附加值投资的需求,其中基础设施、电力、教育、公共卫生是四大急需领域;其三,随着中国服务业地位提升,服务贸易将逐渐弥补货物贸易失速的缺口,成为中拉贸易的新增长点。

其次,拉美国家产业政策动向预示着产能合作方向。产业政策一直是拉美经委会倡导的结构变革战略的中心要素。它意味着,无论是在制造业、自然资源部门还是服务业,都要鼓励生产要素向具有更高生产率和更大知识密集度的经济活动转移。通行的做法如下:一是通过政策加强已存在的比较优势(例如将更先进的技术纳入自然资源出口中),二是通过政策创建新的比较优势,培育新兴产业。据此,未来中国对拉美的产能合作可能存在两个方向。一方面,利用中国传统产业优势,融入拉美再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后发优势进入可再生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打造新增长点。目前,拉美地区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战略就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开拓拉美市场提供了契机。

第三,拉美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带来战略新机遇。拉美国家已经意识到,在融入面向美国、亚洲和欧洲三大价值链之前,有必要提升区域内一体化水平,这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起点。以贸易为例。拉美区域内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例为18%,而在欧盟该比例为63%,在北美、东亚及东南亚均占比50%。而据经验显示,相比于区域外贸易,区域内贸易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也集中,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有利于就业创造。因此,一方面,中国企业与拉美中小企业的合作更受当地政府的欢迎;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应深度发掘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带来的投资机遇。

第四,对拉基础设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自然延伸。

据拉美经委会预计,2006—2020年拉美地区应该每年拿出占GDP的5.2%的投资用于满足经济增长所引发的基础设施需求。如果到2020年要实现消除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与东亚高增长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拉美地区在2006—2020年要使年均投资额占GDP的比例达到7.9%,即为2007—2008年期间平均支出的四倍。而且,随着拉美国家打造环境可持续、智慧型和综合型城市体系,基建需求潜力巨大。

第一,区域贸易协定占据主导地位,多边贸易协定谈判难以推进。在需要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之时,WTO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却久拖未决,而且谈判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区域贸易协定大量涌现,而且新世纪以来出现巨型贸易协定。目前的三大巨型贸易协定,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外,还有跨大西洋贸易投资协定(TTI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各类区域贸易协定和WTO互为补充,并能促进WTO多边贸易自由化。但是巨型贸易协定尤其是高标准的贸易协定是否能起到促进多边自由化的作用,争议性较大。

第二,全球价值链的排他性较为明显。巨型贸易协定的目的是构建区域性的价值链。为防止区域外成员享受区内成员降关税的好处,区域贸易协定要有专门的章节讨论原产地规则。TPP这一协定制定的原产地规则比已有的规则更为严格,从而不利于协定外成员参与区域价值链,也即TPP试图构建排他性的区域价值链。实际上,区域贸易协定既有可能促进也有可能阻碍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主要看其排他性的强弱。普通的区域贸易协定可以通过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带动区外经济体的发展。但是目前具有排他性的价值链构建与为促进贸易增长而需要的包容协调的价值链并不一致。

第三,目前各国签署了大量的双边投资协定,尚没有多边投资规则。与全球贸易层面有WTO这一多边组织不同,在国际投资层面尚没有多边投资组织。事实上,各国签署了大量的双边投资协定(BIT)。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统计,目前已经生效的BIT多达2278个,其他生效的国际投资协定也有285个。BIT当然也能促进对外投资,但是由于投资规则的不一致,会增加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从而迫切需要整合已有的BIT。遗憾的是,目前缺乏多边投资框架。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局限性较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导的《多边投资协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MAI)谈判则早在1998年就已搁浅。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悟了?没错,通过三者之间的无限循环,漂亮国就牢牢操控住了世界局势的变化,还从中牟取了巨大的利益。我们也可以用老百姓口中常说的“一蟹三吃”来比喻。

即卢布是如何灭亡的。当然也可以说卢布区的走势类型是如何完美完成的,那么按照缠中说禅基本原理一、二,我们只要按照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一、二。分解到次级别即可完成这个标的的缠应用。但为了文章的丰满和说服力,我们延展到次次级别。首先,次级别可以快速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8年-1940年,斯大林式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本国消费人口最大程度的完成;
第二阶段:1941年-1970年,斯大林式资本扩张阶段,区域性消费人口卢布区货币控制区最大程度完成;
第三阶段:1971年-1991年,斯大林式资本灭亡阶段,卢布区失控并随着苏联解体而灭亡。
第一阶段内部的走势完成情况和标志性事件(走势转折点)

在苏联成立之前,绝大部分农民依然采用“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粮食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既不如开始采用农业机械化的美国,也远远不如早已开始“精耕细作”的中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时候,63.8%的农民仍然处于极度贫穷状态。

1918年-1926年,恢复阶段,恢复到革命前水平;
1926年-1928年,农庄集体化准备阶段,标志性事件:1927年12月,斯大林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
1928年-1930年,第一次集体化农庄集中爆发阶段,标志性事件: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3%);
1930年-1932年,第一次集体化结束阶段,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也就是普及率达到99%。进入集体化农庄整理消化阶段;
1932年-1934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集体农庄第一次出现向下结构;
1934年-1937年,苏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了化肥和农业机械的产量,由普及到精细升级,第二次集体化农庄由产量到质量集中爆发,1937年,苏联粮食产量已达到9700万吨,比农业集体化之前的1928年大丰收年产量提升了32%;
1937年-1940年,集体农庄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0.3普特(每一人日普特数),增幅达到了232%。大量农民迁往城市,转化为工人。

至此,第一阶段,1918-1940斯大林式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本国消费人口最大程度完成,开始走上卢布区的扩张之路,这个以1940年,苏芬战争爆发,部分芬兰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口并入苏联。苏联成为2.5亿人口的参与者和有力竞争者。

第二阶段内部的走势完成情况和标志性事件(走势转折点)

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战争阶段,苏联正式从2.5亿人口的参与者和有力竞争者成为胜利者,确认了5000万人口升级到2.5亿过程中的龙头表演者;
1945年-1949年,卢布区区域性组织扩张第一阶段,以1949年1月5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为标志性事件,可以简单的定义为b-a结构;
1949年-1956年,卢布区区域性组织继续扩张阶段,标志性事件是以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工业化计划并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最大人口加入卢布区,并接受卢布区消费人口改造。可以简单定义为b-b;卢布区消费人口空前壮大;
1956年-1961年,中苏矛盾开始出现,以拒绝接受苏联的指令,1961年12月宣布停止参与经互会一切活动为标志性事件,可以简单定义为b-c,
1961年-1965年,卢布区区域性组织扩张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卢布区由区域苏联邻国地缘扩张到全球,中国仅仅是开始论战寻求卢布区的有力挑战者但并未脱离卢布区。
1965年-1970年,卢布区全球化任务扩张完成。以布里兹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为标志性事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以达到将别国变成苏联的卢布区控制国。

此时,卢布区控制的消费人口达到5亿400万。以卢布为货币载体的经互会,成为2.5亿人口级别的领头羊。此时该级别的表演者除经互会外,还包括:欧共体、英联邦、美国、中国。

而同期的美国通过石油美元使得资本进一步虚拟化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平安度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统计体系上,美国完成了以产业、服务、资本合为一体的GDP评价系统。而苏联依旧停留在实物为主的SNA评价系统。在资本虚拟化的路上开始落后于美国,因此,1970年是卢布的辉煌时刻,但也开始在消费人口不断减少和资本虚拟化两条道路上越走越窄。最后走向衰落、灭亡。

第三阶段内部的走势完成情况和标志性事件(走势转折点)
  1. 1971年-1976年,2.5亿人口级别开始各自的内部整合,中国经过:

1-1,珍宝岛,

1-2,LIN出走,

1-3,尼克松访华三个次级别走势,

中国开始倒向美国。1976年伟人去世后,苏联失去最后机会,卢布区开始失去最大消费人口竞争者地位;

  1. 1976年-1985年,卢布区开始松动,三大标志性事件是:

2-1,1979年入侵阿富汗,失去经互会互助的话语权,

2-2,发动的中越战争,失去保护卢布区成员国的能力,

2-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作为软弱的领导人,在国际上,不断的去卢布化。卢布区收缩到苏联国内。卢布区消费人口急剧萎缩。

  1. 1986年-1991年,经互会成员国开始分崩离析。开始被欧元体系、美元体系融合。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尝试与人民币结合的最后努力失败。没有了消费人口,没有了实物支撑,卢布区内外交困。

1991年,尽管出现了所谓的独联体这样的类欧共体国家联盟。但实质上是在重新开始构建新的消费人口和资本虚拟过程。卢布区最后的消费人口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而灭亡。

第一步A0,通过暴力革命而非妥协的改良荡平封建阻扰,开启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走势:
    -克伦威尔革命(英国);
    -独立战争(美国);
    -十月革命(苏联);
    -1946-1949(中国);
第二步,确定了本国资本升级的方式,从人口最多的农民开始进行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英国);
    -西进运动(美国);
    -集体农庄(苏联);
    -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
第三步,通过内战或者内部改革的方式扫荡资本在本国发展遇到的所有障碍:
    –光荣革命,全国公路网打破本国内地区壁垒(英国);
    -南北战争,全国铁路网打破本国内地区壁垒(美国);
    -大清洗,全国铁路网打破本国内地区壁垒(苏联);
    -四人帮,全国高速网打破本国内地区壁垒(中国);
第四步,资本在本国空前发展,发挥到极致,开始跻身世界竞争舞台:
    -1760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英国);
    -1895 GDP世界第一(美国);
    -1928 五年工业计划开始(苏联);
    -1978 改革开放(中国);
第五步,资本完成本国覆盖后开始外延,与本区域资本对抗冲突中开始融合并成为该地区龙头:
    -1784-1815 法国,荷兰,拿破仑后成为区域龙头(英国);
    -1898 美西战争 成为区域龙头(美国);
    -1936 苏维埃式加盟 成为区域国家联盟(苏联);
    -2015 亚洲第一(中国);
第六步,在区域龙头下继续升级为标准二元结构下的争夺获得资本全球化领先地位:
    -1840-1911 英国与清朝争夺中成为日不落帝国,1929年成为5000万消费人口顶峰(英国);
    -1945-1991 美国与苏联争夺中成为唯一超级大国,2000年成为2.5亿消费人口顶峰(美国);
第七步,尝试继续升级但失去更高级的消费人口升级机会并开始衰落后被超越、瓦解:
    -1914-1945 两次世界大战从本国人口的牺牲+殖民地独立运动人口的自然减少 (英国);
    -1961-1991-中苏交恶论战、失去了卢布区(华约/经互会) (苏联);
    -1974-2000石油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美国);
第八步,升级成功并成为升级后的消费人口竞争者,更高级别参与者形成过程:
    -通过全球铺陈美元区:2003海湾战争的石油美元统治权,2008 开始的QE以及美元指数使得全球使用美元人口超过10亿,成功升级为12.5亿人口级别(美国);
    -通过美苏斗争的空隙发展出来的欧元区在苏联失去2.5亿人口竞争后1),英国脱欧,2),当下俄乌战争。不但失去12.5亿竞争者机会,而且有被最终纳入美元区的风险;
    -通过自身改革开放全球化在美国升级过程中独立韬光养晦发展出来的中国;
    -通过自然繁衍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印度;
第九步,争夺并成功成为升级后的消费人口龙头也就是资本全球化的最后一个龙头,资本主义最后龙头的确认

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人口消费化与资产。这两化的程度,可以将市场经济按发展程度划为不同的阶段,而这两化,在现实的演化中出现同趋向性。这个定律是人类经济增长的核心秘密;

无评论 – 添加第一条评论!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