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区分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发布于 2022-09-27 10:22:07


  1. 你越擅长简化信息,你就越容易获得支持。

  2. 越是复杂的东西,越要简单呈现。

  3. 级别越高的人越没有时间听详细的解释。

  4. 先将信息简化再传递,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 学会从沟通对象那里注意到自己忽略的问题。

  6. 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7. 正确定义问题,减少无效努力。

  8. 结构化思维,让工作变得更简单。

  9. 人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且立刻就想知道。

  10. 只提供客户想知道的信息,而不是自己知道的全部。

  11. 时刻准备着“B计划”。

  12. 必要事项写在一页纸上。
    图片 商业思维

  13. 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

  14. 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是预期体验。

  15. 包装(Package)影响消费决策,产品(Product)影响二次消费和转介绍。

  16. 世界上最厉害的包装是:排队。

  17. 对于一个打算做长久生意的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永远是重中之重。

  18. 消费者的思维能力虽然比较迟钝,但直觉却是敏锐的。
    图片 管理与领导

  19. 经营的目的是赚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赚钱。

  20. 经营好的企业,赚钱;管理好的企业,健康;文化好的企业,快乐。

  21. 企业文化建设:外树形象,内聚人心。

  22. 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23. 大野耐一认为,工作就是和下属拼智慧。

  24. 最好的改善方案源自现场。

  25. 大多数人成了领导之后,总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号施令,而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26. 积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验,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27. 遇到问题,带动大家一起想办法,会形成良好风气。

  28. 困境出智慧。

  29. 人与人之间要传达热情,如果缺少这一点,PDCA循环就无法顺畅运行。

  30. 一个人走一百步不如一百人迈一步。
    一次有效的沟通,通常需要四种技巧来保障:信息组织、发问、倾听、反馈。其中,信息组织是基础,也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为简化问题,本文只针对一对一的沟通情境。
    xZKXIH.jpg
    信息组织
    组织信息要注意三个要点:适量,准确,逻辑。适量,一次不能说得太多,信息过量,对方记不住。我们经常见到在沟通中一方说个没完的情形,而另一方越听越糊涂。准确,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三五天”这样模糊性的语言。说,就要说准,不要让对方猜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准确表达,就会给人留下果断、干练、靠谱的印象。逻辑,常人的理解就是顺序,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度顺序。有序展开,对方更容易接受。
    此外,信息组织,尽量保持客观性。太主观的判断,可信度就会下降。
    发问
    发问的要点:多问开放式问题,少问封闭式问题;多问简单问题,少问复杂问题。封闭式问题只能用“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对或错”来回答。通常,封闭式问题是用来结束谈话或下结论的,而开放式问题是让对方敞开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建议,这种发问方式会了解到很多信息。为什么要多问简单问题呢?因为复杂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有时候,很难马上作出回应。另外,不要问敏感问题,对方很可能拒绝你,容易冷场。
    发问的关键在于引导对方和问结构化问题。结构化问题,是经过事先设计的,往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种方式能让发问方掌控沟通的节奏。
    倾听
    倾听的要点:不打断,不判断,听完整,再回应。在沟通中,听的一方总是习惯地打断说话的人。其实,他们还没有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就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下级汇报工作的时候,上级总是打断下级,过早地下判断。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个好习惯:听完整、再回应。听是为“懂对方”,而不是辩论赛中那样“驳对方”。
    倾听的关键在于:换位。换位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很多时候,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是对的。但无论如何,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很多冲突就能避免。
    反馈
    反馈的要点:多主动,少被动;多直接,少间接。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要想有效沟通,就必须主动反映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要被对方问到才仓促应对。尤其在上下级沟通的情境中,下级更要主动汇报。在反馈中,尽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讲故事,兜圈子,顾左右而言他。
    反馈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要特别注意时效性,对方越关注,就要越及时。尤其在赞美、激励他人时,更要及时。
    要想有效沟通,除了娴熟地运用上述四种沟通技巧之外,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牢记: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在日常工作中,人们的沟通现状往往是这样的:对上沟通,没胆;平级沟通,没肺;对下沟通,没心。没胆,就是不敢向上级坦诚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纠正上级的错误;没肺,没有肺腑之言,都是点到为止,一团和气,不解决实际问题;没心,对下级没有关心,没有爱心,仅仅把下级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为解决“三没”状态,对上沟通,永远保持主动;平级沟通,永远追求双赢;对下沟通,永远坚持跟进。
    xZM9QP.jpg
    对上沟通,保持职业化和专业性,了解上级的需求,做事超出上级的期望,及时消除误解并衷心感谢上级的指导与帮助;平级沟通,双方要诉求共同利益,平时注重情感联系并主动提供支持,密切协作,及时祝贺对方取得的成绩;对下沟通,多动情,少讲理,坦率具体,避免下级建立心理防御(跟上级搞对抗),平时要注意想于人先、走于人前。

  31. 基础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和“关于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过程的思考。关于元认知,网上有不少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兴趣的也可以找相关的心理学文献读一下。

具有强元认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现是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很了解,能够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后产生出优化过的学习策略。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优势和已有知识框架来调节和评估新知识的摄入,这些人能够很快的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当中。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而元认知能力高的人连得特别快。

  1. 基础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跳跃能力。

一般的交谈过程,通常就是先讲A,再讲B,再讲C,再讲D……

但是我发觉,当和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聊天的时候,或者看其他的聪明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着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讲A,再讲D,再讲F,再讲J……这样。这种ADFJ的交谈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谈方式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并不是随机的思维跳跃,而是一些中间的逻辑步骤,因为交谈的双方都已经提前想到,并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讲一遍,直接说下一步就好了。

比如之前有个我觉得比我聪明好多的做医生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我在厨房做饭,客人们在闲聊,中间聊到癌症的事情。我就想到个段子,然后说“骑摩托车戴安全帽也能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这个段子其实说的还是蛮直接的,我也觉得对方肯定听得懂,所以就没有补充或者继续讲,而那位医生朋友就直接回了一句“是啊,上次和主任一起去查房,主任就说其中一位老太太比其他病人更可能得癌症,因为she has the syndrome of having too many birthdays。”然后大家就会心一笑。

跟聪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谈起来跳跃的节奏是很舒适的,逻辑上也能很自然的过渡。但是如果两个人节奏差别过大,一方要经常说完A后补充说B和C才能继续说D,甚至中间还要加个B1、B2,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1. 现实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好奇心。

其实,前面提到的元认知和思维跳跃,都属于聪明的下层建筑,而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是好奇心。

一个聪明人,通常是对生活中各种事情充满了广泛的好奇的,也正是这种好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知识。

好奇心和聪明程度是个鸡和蛋的情况。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如果好奇心不够,那他也不会去了解各种新东西;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物的广泛了解,他就很难看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也就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好奇心。

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1. 现实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经常能在包括知乎等网络社区,看到一些专业人士解释专业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他们会很热心的花很多时间讲问题背后的原理,列出各种外行人很难看懂的公式、推导过程和专业术语,自己解答的很辛苦,读者大多没看懂,双方都不开心——“我都花了这么多功夫讲了你们怎么还是听不懂”和“你讲了这么一大堆不明觉厉,我还是不懂。”

而我接触到的一些很聪明的人,很多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而这些聪明人的共同特点是在解释专业问题时会刻意避免使用别人可能听不懂的大词、黑话和专业用语。

刻意的选用简单的语言,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话的人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从对方角度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表达,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具有评估能力的体现;其次,很多专业用语和大词其实是专家直接沟通的工具,当你面对的听众不是专家的时候,你就不能用这些工具“偷懒”,这样对于说话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知乎上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心理学、统计学、健身等等专业领域的用户,解答问题时通常都有这样的特点。

有个很有意思的年度科普活动叫作火焰挑战(flame challenge),组织方每年会出一个题目,然后要求参赛者制作一个视频,把这个题目用一个11岁小孩能听懂的话解释清楚。听起来很有趣,但是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历年的题目有“火焰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等。各位可以试试自己解释下“火焰是什么”这个题目,然后想一下你的解释能不能让一个11岁的小孩听懂。知乎上就有类似的题目,各位可以去看看那些题目下的回答是不是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的。

  1. 高层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对于观点的态度。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少发表观点,这其实是上面说到的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这其实是上面提到的换位思考能力的一种侧面体现;还有就是不迷信、不执迷不悟,当新的信息和证据证明自己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能够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几点说起来不难,其实大家都会说,但是自身做起来的时候真的蛮难的,因为这还要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属性。

  1. 高层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对于别人的态度。

一个人是不是善良,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当然,准确的来说,善良并不代表聪明,聪明的坏人多了去了,事实上,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坏人,也是需要聪明的,不够聪明的话坏事都做不到太大。

但是“好人”和“坏人”是很主观的判断。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是好人,连恐怖份子都不把自己当坏人的,他们在自己眼中是自由斗士和真理的捍卫者,是非常“高尚”的。

所以我说的善良,其实是对于别人的态度,就是说他是否能够通过分享、辅导、以身作则等方式帮助别人改善和提高,达成共赢的局面。帮助别人提高,想想都是极难的,大概是要把前面的五个标准都完成的差不多才能做到。

当然不能排除存在那些很聪明,但是坚持“不但我要成功,而且我要别人都失败”的人,不过这种人我还真是不感兴趣,这样的人是不是聪明无所谓,我总是会尽量避免的。

判别标准。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思维活跃又逻辑清晰,对知识对未知有强烈的探索追求,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再加上优秀的表达能力,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聪明呢?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屑于做“坏事”的,因为“坏事”无论怎么做,最后都只会是负的

最好的命运来自于自己掌控关键节点,其他的时候随遇而安。你就会发现你自己不会成为一个纠结的人。当我们做小选择的时候,要多想此刻、现在、当下,我想要什么让我愉快的东西。做大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放弃当下的愉悦,是要基于未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眼光放远。